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饮食调养 > 说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说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写过“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老师不一定比自己的学生贤能。果真如此吗?

当然如此。老师只是在某一方面优于学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比学生好,也并非都比学生优秀。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看到好的就跟着他学,看到不好的就自我对照,改正自己的毛病。也就是说,人无完人,都有毛病,也都犯过一些错误。只是,人们并非都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并非都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韩愈和孔子的观点都是要人们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向别人学习,也就把别人当成了老师。要是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只是看到他们的缺点,就一定是看人的眼光出了问题,也是人们自己出了问题。有些人还真的是这样,只会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也就不善于学习了。

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就要善于向人家学习,还要把人家当成老师。只是,要认清的是,老师只是在某一方面优于弟子,而不是所有方面都优于弟子。老师和弟子都是人,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连孔子都没有那么完美,就更别提其他的老师了。论好学,孔子不如颜回;论打仗,孔子不如子路。但要是论学问,他俩都不如孔子学问大。

老师是“术业有专攻”的人,教语文的老师不一定会做微积分,教数学的老师不一定能分析作文,教音乐的不一定懂绘画,教美术的不一定懂音乐,如此种种,大多都在教一门课程,即便有的老师能同时教好几门课程,也不能门门课程都教得很优秀,顶多是替别的老师上课,真正上中学课程的时候,也就只能教一两门。

从学科跨度来看,虽然小学老师可以教授很多门课程,但只要学生学会了,升入初级中学,升入大学,就会超过小学老师,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就是初中或高中老师也不一定能比自己教的优秀学生水平高。很多大学生都看不起以前的老师,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毕竟老师曾经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也是指路明灯,要“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

即便在中学,有的老师做不出题来,也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忙做出来,其实,老师已经脑筋不好使了,或者因为年龄老了,脑子转不过弯来了,或者因为不适合教那一门课,被学校领导强迫教了那一门课。那么,学生比老师还要厉害,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老师队伍中也有行为习惯不好的,有开着豪车炫富的,有出入于歌厅舞厅夜总会的,还有在公共场合吸烟的,经常喝酒的,请客送礼更是常事,当然也有对学生不好的,有打骂学生的,有猥亵女学生的,还有随便乱收费的,如此种种,都在败坏着师德师风。只是,教师队伍的改革并非那么及时,也并非那么彻底,而是大多走过场,顾及面子,也就隔靴搔痒了。

学生们不能干的事老师们大多都能干,学生们不敢干的事老师们大多都敢干。于是,很多老师成了官老爷,拥有绝对话语权,甚至能弄一帮班干部,组成“小衙门”,弄得“官大一级压死人”,还要安排那些权贵们的孩子做班干部,当然也收了不少礼。而学生成了一介草民,失去了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班干部的领导,却不能发声,即便向老师反映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那么,长此以往,教育就成了封建官场式教育,而不是什么民主教育,更不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

当然,品行不好的老师只是少数,大多数老师还是兢兢业业的,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找学生谈心,处理问题,还不辞辛苦。只是,他们的收入微薄,而收入很高的职称待遇已经被领导们或者有背景的老师们窃取了。于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只是,这种现象始终受到官本位思想的支配,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老师们在这种官本位思想的支配下,表现出来一些不好的情绪和行为特征,也就好理解了。

“师不必贤于弟子”成了一种规律,老师切不可把自己位置放得太高,以免“飞得高,摔得重。”孔子曾经给老师们指出一条明路,就是“不耻下问”,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只是,老师们总是误以为自己是权威,尤其是一些带着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授们,更是不可一世,简直成了自立山头的“学术权威”,榨取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剩余价值,据为己有,已经不仅仅是品德问题了。或许,教育体制应该改改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bsfw.com/ystl/1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