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患病因素 > 干货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干货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

必考20个考点(二)

年11月5号国考资格证笔试考试考试正式开始,报考小学资格证的考生,主要考两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其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为了方便考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接下来,华图教师将针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出考前必看的20个高频考点。

考点11: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道德行为教育

答案:C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意志不强C.道德认识不足D.道德自律不够

答案:C

考点1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出题类型:简答题

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学生为本”。

答案:《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内容:

(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答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

(1)强调以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倡导以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重视教师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考点13: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1)瞬时记忆的概念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瞬时记忆的特点

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瞬时记忆的编码

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时间很短;②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③意识清晰;④易受干扰。

(3)短时记忆的编码

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1)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容量无限。②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

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语义记忆

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如我们对数学公式和法则的记忆就属于语义记忆。

5.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6.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运动记忆。

1.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

答案:A

2.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答案:B

考点14: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二)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白日梦”现象。(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科幻小说中有关宇宙人、飞船等的形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②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小学生看完《西游记》小说后,脑中产生一个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

答案:A

2.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

答案:D

考点15:思维种类与品质

(一)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①感知动作思维

这是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②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③抽象逻辑思维

这是一种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7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分为集中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①集中性思维

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②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如,学生在列举砖头的用途时,也需要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3.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常规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指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②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指一般创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亦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2)变通性:指具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3)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4.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①分析思维

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②直觉思维

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

(二)思维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广阔性是指能全面思考问题;深刻性是指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2.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客观地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计划,准确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4.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非逻辑性是指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1.小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A.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

答案:C

2.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并能不断掌握运算法则,把握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这说明小学生思维发展具有()

A.敏捷性B.深刻性C.灵活性D.独创性

答案:B

考点16: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其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或集体。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三)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四)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低级的动机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答案:D

2.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

答案:C

考点17: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迁移的分类标准

具体分类

需要注意的要点

迁移的性质

正迁移

积极的影响

负迁移

消极的影响

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

顺向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均有正负之分

逆向迁移

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

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又分由下而上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迁移

水平迁移

迁移的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

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

具体迁移

原有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应用于新学习内容

迁移的程度

近迁移

原有经验应用于相似情境

远迁移

原有经验应用于新情境

迁移的路径

低路迁移

自发或自动的迁移

高路迁移

有意识地迁移

1.学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后利于对初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属于知识的()

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

答案:C

2.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答案:A

考点18: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1)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强调;(5)排除相互干扰;(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7)过度学习。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

①形象联想法。②谐音联想法。③首字连词法。④位置记忆法。⑤关键词法。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一种是纲要策略(如列提纲、关系图和流程图)。

(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2)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或资源利用)策略。

1.小学生记汉语拼音常利用具体的事物来帮助自己的记忆,如m就像两个门洞,h就像一把小椅子。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D

2.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B

考点19:常见小学生急症的预防与处理

1.中暑

出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然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对中暑较严重者,除采取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等,同时用凉水反复擦身,并配合扇风进行降温。如果出现昏迷状况,医院救治。

2.溺水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等,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并松开裤带、领带和衣服,迅速进行倒水,对口腔密闭者可捏其两侧面颊并用力启开牙关。然后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抱住溺水者的两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部,快步走动使积水倒出。之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若溺水者心跳已停止,要同时进行心脏胸外挤压。

3.电击

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等,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切不可直接接触触电者,以防自身触电。如遇伤员呼吸停止,则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要进行心脏胸外挤压。应注意伤员有无其他损伤,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此外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请医生治疗。

4.烫伤和烧伤

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减低烫、烧伤的严重程度。若伤势较轻,则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患处,并保持干燥。若伤势较重,经简单处理后,医院进行救治。

5.骨折

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遵循以下原则: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先止血再包扎固定,包扎固定后,医院处理。

6.中毒

应首先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可根据病情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物;皮肤接触者,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反复冲洗皮肤、毛发、指甲等部位;化学药品中毒者,可先用于布轻轻擦干药品,然后冲洗;吸入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吸人新鲜空气和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腐蚀性毒物中毒,可饮用蛋清、牛奶、豆浆,以起到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物吸收的作用。

7.脑震荡与头部受伤

(1)脑震荡

轻微脑震荡建议24小时内冷敷,目的是减少渗出、出血。24小时后热敷,目的是促使淤血,血肿吸收。医院检查有无颅骨损伤,单纯脑震荡经治疗后,不留后遗症。

(2)头部受伤

如果头部有出血的伤口,应用清洁的手帕之类压迫止血;如果有脑组织溢出头皮外,说明已损伤颅骨,应按原样做简单包扎,医院抢救,千万不要把露出头皮外的脑组织送回伤口,以免造成颅内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头部没有伤口,只因外力作用到脑部,使组织受到震荡,发生昏迷,此时应将幼儿放于床上休息,观察情医院。

8.常见外伤

(1)擦伤

应先用干净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除去污物;然后盖上消毒纱布,按压止血。

(2)挫伤

在损伤初期可局部冷敷,防止皮下继续出血。24小时后可热敷或用伤湿止痛膏等外贴患处。对严重者应限制受伤的肢体活动。

(3)割伤

可先用棉签压迫止血,然后用碘酒消毒伤口,通常伤口较小,可用创可贴包裹伤口。

(4)扭伤

初期应停止活动减少出血,采用冷敷,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1~2天后,可用热敷促进消肿和血液的吸收。

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①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②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

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室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A.揉搓受伤手指B.吃止痛消炎药C.冷敷受伤手指D.热敷受伤手指

答案:C

考点20: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bsfw.com/hbys/1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