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患病因素 > 焦裕禄次子焦跃进传承红色家风,没有一点官
焦裕禄次子焦跃进传承红色家风,没有一点官
年的四月底,北京的市场人流传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农产品来到这个推介会,向全中国人民进行展示。
在这个里面,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焦跃进。只不过和20多年前的他相比,他已经变成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
两鬓花白的他,虽然外形上苍老了不少,可是他的精神头十足。只不过这一次他显然从容了很多,面对镜头和采访的时候也能非常热情和全面的向大家介绍产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的转播,很多人都知道了如今杞县的大蒜新产量。可以说,如今的杞县已经是专业的大蒜生产村落了,每亩地年收入都会超过元。
因为他们大蒜的产量增加,使得交易市场也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据说现在光拥有大蒜的交易市场就超过30多个,一年的交易率平均会达到多万吨。
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男人,其实还将杞县的大蒜带到了国外,每年的出口量达到50万吨,无论是南美、东南亚、欧盟、中东其他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尝到来自中国的大蒜。
将这个小小的大蒜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的功臣就是焦跃进,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和坚持,大蒜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成绩。
尽管他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很多人还只是仅仅的知道他是焦裕禄的儿子。那么他又做到了什么呢?今天就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焦跃进“大蒜县长”在杞县,人们将这个两鬓花白的男人称为是大蒜县长,因为是他靠着在杞县种植大蒜,将当地普通的穷苦百姓带上了小康的道路。
在他帮助杞县种植大蒜之前,其实杞县大蒜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因为大蒜的品质好,个头又大,果肉饱满,使得当地种植大蒜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距今已经超过了0多年。
而且杞县大蒜的种类并不单一,有紫色外皮和白色外皮的两种。大蒜的品质也相当的好。只不过可惜的是大蒜的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和科学化的管理,因此在市场上根本没有杞县大蒜的名声。
那时候的焦跃进也刚刚到达杞县就任县长。看到了杞县这样的发展现状,他也下定决心要将杞县特色的大蒜推向全国的市场。
好在没有多久,他就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那是0年的11月30日,焦跃进收到了一封传真,上面是全国农产品产销见面会的举办邀请。
仔细研读过内容之后,焦跃进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帮助他们推销自己的大蒜,因为当时他仅仅才到杞县当县长不到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充分的调研,走到千家万户的家中去观察大家的生活情况,只不过如今该如何解决大家贫困的现状,他还没有任何的头绪。
这个推销会给了他更多的想法,但是焦跃进一看时间还是有很紧张,毕竟只有八九天的时间了。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
他就通知相关负责人到办公室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经过大家的讨论,他才发现如今的现状远比自己想象的更严峻,因为在杞县当地的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是起色一直不太好。
大家确实每年在不断的增长,但是收入却并没有上升,因此挫伤了很多农户的信心,明明他们有全国最优质的大蒜,但是市场却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的份额
显然的是,之前老一套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风潮,该如何将杞县特色的大蒜推广到全国就成了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焦跃进讲到希望将杞县的大蒜带到北京进行推销的时候。很多人却心里犯了嘀咕,很多人都在质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种出来的东西,真的会有人赞同购买吗?
面对大家的质疑,焦跃进心里也没有谱,但是他认为还是要做尝试,这次去北京是需要探探路,让其他的全国人民知道在杞县也有打算。
通过焦跃进的提议,大家还是表示了赞同,并且立马开始了准备。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一个星期,杰课带着三个书记和三个厂长就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因为距离北京很远,他们几乎坐了一天一夜的车才到达了北京。来到展销台时,很多人都已经准备就绪。
他们这次主要推销的产品除了大蒜、香菇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酱菜。
11月9日,产销会正式开幕,在当天来了络绎不绝的商家和普通的百姓。焦跃进虽然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为了这次,他也竭尽全力的想要当好一个售货员。
每一个来到他们展台的人,他都非常热情的向他们介绍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产品没有吸引到人,反而听说了焦跃进是谁之后吸引了一大批的记者。
原来焦跃进就是焦裕禄的儿子。
知道了这个之后,越来越多的记者围到他们的窗口面前,想要采访他,甚至当天还出来了报道,说焦裕禄的儿子开始卖大蒜。
这样的噱头放在任何一个媒体眼前都不想被错过,于是从当天展销会开始到第二天上午,几乎有上百个媒体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只不过大家关心的还是焦跃进的身份,但是焦跃进却不以为意。
如果用自己身份,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到杞县的大蒜,推动代元大蒜的产销,那么他也会觉得非常欣慰。
就像大家预料到的那样,大家都想尝尝焦裕禄儿子推广的大蒜是什么味道。
慢慢的,杞县的大蒜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产品。就连全国的人民都开始注意到杞县的大蒜。
在这样的状况下,焦裕禄带着书记们一直在改变策略,然后提出了用大蒜来振兴乡镇的政策。在他们的帮助与建设下。杞县的大蒜已经达到了45万亩的规模。
他们知道不能按照旧路一直一直走下去,于是他们还建成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基地,势必要将打算这种优质的产品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科学道路。
之后,杞县的大蒜成为了全省第一,而且是全国排名第二的大蒜出口生产基地。可以说,整个县城人民的生活质量都为因为这一次展销会彻底改变了命运。
1年的焦跃进被评为中国国彩产业十大杰出人物。很多人这才感慨道焦跃进为了杞县做出了什么。
而且焦跃进不仅仅是帮助当地的农产品推广。在整个农村的治理上,他都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当中去。
他刚调到杞县的时候,遭遇了很大的困难,百年难遇的雪灾就让他遇到了。
当时百姓们辛苦搭的大棚,无论是种的大蒜还是其他的蔬菜,全部颗粒无收,整整70万亩的庄稼在那一夜之间,顷刻的毁灭。
那年的冬天格外的冷,不仅仅庄稼毁坏村民们的生活无法保障,而且面对着寒冷的环境,他们的信心也逐渐丧失。
何况过年前夕出现这样的灾害,让谁都无法承受,看到这样的状况,焦跃进深入基层,带着其他的同事徒步走过厚重的雪地,对当时受灾最严重的一个村落对他们进行慰问。
下着雪,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进到村中。但是焦跃进还是用双脚走到了,看见可怜无法生活的老人,焦跃进就给他们留下棉被和面粉。
在他的走访过程当中,真正困难的群众都受到了帮助。那一年过年,虽然大家没有了收成,但是生活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从那之后焦跃进更深感一个农户的家庭当中,农产品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在那几年,焦跃进几乎扎根于基层,没有怎么在自己的办公室待过。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走遍了杞县的大大小小角落,和很多普通的农户成为了好朋友。
他能够这样的深入基层为当地老百姓做实时和他的童年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受教诲的童年其实对于焦跃进来说,他并不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一生育有六个子女。他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也并没有很多,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年仅六岁而已。
对他来说,还没有受到太多的教育和感悟,只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他就是听着父亲的故事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无论是他的上学还是童年,都伴随着父亲的各种事迹,大到工作,小到生活。
加上周围的生活环境,让焦跃进也更有了更多的使命感,从小就想着以后也要学习父亲那样为人民无私奉献。
小时候的焦跃进,总是能够听到周围的亲戚朋友、村民们对于父亲的称赞,他们会说这是焦裕禄的儿子,肯定也不会差。
大街小巷时常宣传父亲的故事,再加上课本当中也会有自己父亲的事迹,使得他从小的责任感就很强。
父亲的故事和传递的精神从小对他的心灵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他没有亲身的经历这些事情,但是这也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开花结果。
他会为自己的父亲非常的骄傲,虽然他的童年很少有父亲的陪伴,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没有离他远去。对于他儿来说,父亲是自己永远追逐的那一道光。也就是这样使得他不断的朝着父亲的方向前进。
但是要追逐着父亲的道路是相当困难的,毕竟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在去世之前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工作挣钱养活家中的六个子女。
在父亲突然离世之后,家里的顶梁柱没了,这么多的弟弟妹妹就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在焦跃进的印象当中,小时候他的母亲都是特别匆忙,几乎没有在家的时间。
为了忙着照顾几个孩子,给他们好的生活条件,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的外出工作,和同龄人相比,她总是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他们一整个家庭都是坚强的,尽管父亲离去,每个人都悲伤,但是他们都是为父亲骄傲的。
作为他的大姐,焦守凤跟父亲相处的时间更长,而当时他父亲去世时,焦守凤已经开始工作并且挣钱了。
所以在焦跃进的童年记忆里面,大姐就像他的母亲一样,不断的帮助家里操劳,照顾家里面的孩子。
大姐从父亲身上带来的精神也影响着其他的几个孩子。正是因为这样的家风,使得几个子女成长的非常迅速,也格外的懂事。
因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在成年工作之后,也想尽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年才刚刚高中毕业的焦跃进,听说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之后,会义无反顾的决定前往乡下插队做知青。
在选择去哪里的问题,焦跃进也顾虑了很长时间,他一边希望能够在家的周围继续照顾母亲。让他的后半生幸福美满,一方面又希望像父亲一样在外奋斗。
犹豫再三之后,他回到了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兰考县。
在兰考像很多人都觉得又看到了焦裕禄的影子,其实他就是希望能够去到父亲生前最放不下的地方,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让当地的人民也过上理想幸福的日子,让父亲心中有着落。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么一奋斗就奋斗了十几年。
在这十几年当中,他当过基层工人,当过老师,当过生产队的队长,什么活他都干过,根本不像是一个干部。
他也有一个另一个称号,叫做小焦书记。
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他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他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对于父亲的一种怀念。
为了这个称呼,他也让全考兰县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知道,只有自己努力深入基层,像父亲那样考察,才能够认识到当前的问题,帮他们改进,从而实事求是的解决一些问题。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习惯于深入大山深处,走到那些平常看不到、到达不了的百姓家里面,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解和询问。
他知道,只有真正的了解到老百姓需要什么,才能够带领群众们走向更好的生活。
如今的他还在基层百姓之间继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