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患病因素 > 曾国藩做人做好这4点,定能容天下难容之人
曾国藩做人做好这4点,定能容天下难容之人
有人说做人要学曾国藩,他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超人的气量。
宽容智慧的处世态度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从而造就了他一生的丰功伟业。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曾国藩的这4点处世智慧:
以诚待人,宽容大度曾国藩认为爱和宽容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后境界。他自己常常以宽容消除冲突和误会,以恩德报以抱怨。
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人性格相差很大,意思也不一致,所以常常产生分歧。但曾国藩从来没对左宗棠产生不满。他反而向朝廷多次举荐他,说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正因为曾国藩的大度,也使得左宗棠最后有所抱负。
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曾因负气离开,后来,几经辗转波折,他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亲笔写信邀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他的宽容大度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真诚相助,同时也让他少了许多敌人。
蔺相如也是以德报怨的楷模。我们从小就学过的“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曾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后来,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其功劳显赫,自然得到了赵王的重用和封赏。
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武将廉颇却对蔺相如很不服气,并想找机会报复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一直躲着廉颇,有一次两人的马车偶遇,蔺相如让车夫礼让廉颇。
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打动了廉颇,最终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惩罚和原谅,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嫌隙,从此结成生死之交。
茫茫人海中,相遇是缘,彼此间偶尔发生一些小争执和矛盾也纯属正常,没必要寸土必争、锱铢必较,大家都宽容一点,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多一份宽恕,少一点苛求,多一分宽容,少一些盛气。
待人处世,留有余地早年的曾国藩是个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欢交际的人,常常因为“多言”而得罪人。
父亲的一次寿宴上,他和朋友小珊因观点不同,争论不休,特别不给小珊留面子。事后父亲与他谈起了做人的道理,尤其是讲到了要给人留面子。
从那以后,曾国藩在待人方面日渐成熟,总是会给人留余地了。
曾国藩后来不断地晋级,奉承巴结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他反感这些人,但他也不想与他们树敌。曾国藩只能选择深藏心迹,给予礼遇。
有一个叫李鸿裔的年轻人不懂得这些,有点看不惯那些大儒的做法。有一次,李鸿裔看到一位大儒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写的一篇名为《不动心说》的文章,有这么两句:“将吾置于二八佳人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乎?曰:不动。”
李鸿裔为了讥讽这个言不由衷的大儒,随手在文章的后面题道:“二八佳人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过后曾国藩见到了这篇文章和李鸿裔的题字,于是叫来李鸿裔训诫:“这些人虽然徒有虚名,言行不能坦白如一,若你一定要揭露他们,让他们丧失生活的来源,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绝不是言语可以化解的,这不是自取祸端么?”
李鸿裔听后不禁汗颜,也真正明白了曾国藩的意图,于是开始注重“收敛”。
曾国藩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绝,说话不要说尽,待人处事,需要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自古至今,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懂得退己而让人。所以说“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是成就事业的保障。
古代帝王舜从小就敬父爱弟,可他的弟弟象却总想害死他。一天,他们俩去挖井,弟弟见舜正在井内忘我劳作,于是把井口封死。想致他于死地,不料,舜从另一个出口逃了出来。
象刚一进门,就见舜正在弹琴,只好尴尬地说:“我刚巧惦记着你呢。”
舜只能平静地说:“多谢你的好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以后你就协助我一起管理臣民吧。”
正是因为舜有如此广阔的胸怀,才成就了他一代帝王大业。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时,独自站在城东门等候。一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孔子长得奇形怪状,累得好像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句话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坦然笑道:“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是这样的啊!”
一代宗师孔子面对侮辱性的言语一笑置之,确实有着万世师表的气度。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条豚鱼游过大桥,不小心撞在桥柱上,它生起气来认为是桥柱撞了自己。便张开嘴,胀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一段时间一动也不动。飞过的老鹰看见了,一把抓起它,把肚子撕裂,很快它就成了老鹰的盘中餐。
老一辈教导我们“吃亏是福”。吃亏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实你从吃亏中得到的更多。经验、历练、教训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抱残守缺,不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人相处时,不必苛求对方完美,容许对方的缺点存在。
曾国藩被后人称为“圣人”,可见其修养之高。曾国藩在年轻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和性格都存在缺憾:三角眼,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合群。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或抱怨,他反而认为长相不出众更能让自己避开众人的目光,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性格内向恰恰是沉稳的体现,遇事可以做到荣辱不惊。
谁不喜欢花好月圆,可终会明白“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这乃是自然规律。
他曾说:“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实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所以难免存在一些怨愤之心、嫉妒之心。
追求完美只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挫伤他人的积极性。追寻完美也会让自己陷入自责、痛悔和无法自拔……
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有八九,不是这里有不足,就是那里有欠缺。所以,不必费尽心机去追求完美。抱残守缺,也不愧为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
所以说一个人能像曾国藩一样积极地做好以上4点,定能容天下难容之人,成天下难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