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疾病认识 > 禅密功第一步功法A筑基功
禅密功第一步功法A筑基功
筑基功,其核心是动脊柱。
练功夫,先要讲筑基,这是宝贵的经验。
从迅速得炁、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谈变化万千、一劳永逸的筑基
功。
气功流派多,功法相异,但各有所长,学练的人均想有所收获,但结果不尽然。究其原因,大多是急于求成,忽略了筑基“功夫”,在起步伊始就犯了关键性的错误。由古至今,众多师辈强调筑基,如“百日筑基”等等。理由就在这里。扎扎实实练好筑基功,是必需的。反之,好高鹜远,草率从事,或单从姿势和动作方面考究,不能体用炁及其效应,走弯路、出偏差,或者错误定型后,纠正起来,煞费气力,因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禅密功的筑基功自成体系,又层次分明,是一整套得炁方法。健康人欲治病于未然,可练筑基功,进行全面锻炼。有人因为自身的“不宜入静”和“活动受限”,或者客观的“环境不佳”和“时间短缺”,只能操练禅密功筑基功。实践证明,这些人由原来的以医药为主、卧床疗养,到后来又站起来重新踏上工作岗位,这都在说明禅密功筑基功是行之有效的,有其独到之处。
本部功法有“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三点一线”和“四动”(蛹动、扭动、摆动和蠕动)及其逐渐扩展和深化的“由里及表、内外相合”、“洗髓观想,摄本归周”等。
一、姿势与要求
站、坐、卧均可,以舒适自然为原则。阖目(轻轻地闭起眼),自然呼吸。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长、缩短或者中间停顿,最好把呼吸忘掉,即“忘息”。最后过渡到似有似无,“似有者尚有有,似无者未真无”,即所谓“止息”。
操练筑基功全过程,均阖目①、自然呼吸。
展慧中:
慧中,亦称缘中、慧目,位于两眉头上凹陷处(不是一个点,是个窝。图1)。它,象征和表达智慧、慈爱和吉祥。它,是人体发放气功信息(发射某种特异物质流,但又不只限于已测示出的光、电、磁和声等,古人说是出“神光”)的一个主要窗口。
这个窗口,不仅可发,而且能收。发,是为了探索,有其目的,有它的价值;收,是为了辨别,有作用,有效应。收,是对宇宙场的万有能而言。
练功有素者,发射气功信息(即“神光”),可以作用于外。他们又可以通过气功手段有选择地摄取外界无限的“质”和,“能”;
通过发一一收——发这一循环激发和交换过程,形成有计划的自我调节,或者进行助功和施治于他人。
要点展慧中,与“愁眉苦脸”相反,是把眉头舒展开,有笑意。这种笑,不仅仅是着重在慧中部,更主要的是从慧中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开朗、坦白、纯洁、爱慕、善良、慈祥和布施于人的愿望等等,是由内向外的。换言之,不是斤斤于肉体的某一部位及其笑的广度,说是“似笑非笑”还不到家,而是重在精神方面,发自内心深度的笑,是“笑从内心起的笑不休”——笑得开心,笑得永恒,即“涅槃笑”。
体松、心笑、息平,三者融会贯通化为一,即可“阴平阳秘,真气从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加速步入“气功态”②,尽快地收到锻练和治疗的效果。
松密处:
密处,亦称海底、地户。男子,是位于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它不是一个小点或部位的表面,而是一个“体”,其深度和广度可连通小腹腔。它可以接受外界的赐予,又可以由此摄取,再通透全身,进行冲洗,吐故纳新。它可以媾合人体先天气(生前固有的生命能)和后天气(生后所具有的生命力),进行“法轮运转”③。可以助人,可以与天地交换信息,取得能量,进而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它是从“人天相应”着手,取得“人天效应”,达到“人天合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要点密处,是气机运行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重地,但很不容易松开。被喻为“铁门”。欲想松开它,必须理解和掌握松开的方法和适度。说是
“似尿非尿”还不够,方法是用意不用力。松下来之后,两大腿里侧(相当于中国经络学说中的阴跷脉)有温热感,外阴部有轻微的电麻感和稍微的性感,这是适度。
展慧中与松密处,上下配合而同步,阴阳交泰之后,即可“体酥,心融,乐陶陶”;这是效果和目的。
展慧中与松密处,不限姿势,可随时随地操练,要“念兹(常想),在兹(常练),常惺惺(经常体察和保持气感)”。
展慧中和松密处,是禅密功的组成部分,是练任何一部功法(包括派生功法)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功夫。
三七分力:
展慧中和松密处之后,在站势中的要求:
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外撇),把体重的7/10平均分别落在两个脚跟上,3/10在脚掌(脚趾要松散、平铺,要微微地动)。
②两膝既不弯曲又不僵直,膝关节保持滑利状态在微微地动(图2)。
③髋关节要松。松的窍点在腰,把腰椎生理性前弯消灭掉,即收臂;或者把胯部微微向前挺一些就可以了(图3)。
④松肩,腋胁要空虚(两肘尖略向外撑即可),两臂下垂,手指自然分开,微微地动。
⑤颈椎竖立,头部略有向上提或顶的感觉。
上述要求,用口诀来概括,就是“指、趾散,腋胁空,头颈虚顶、密外松,体重落于踵”。
这些要求,是为了便于全身放松,有利于气血运行;与展慧中相配合,即可调身宁神、身心轻安自在,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得到大大改善。
练功到此阶段,自觉先手足、后全身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如轻微、舒适的温热、清凉、电麻或性感,即“气感”,或谓之“得气”。这是“炁”作用于生理进而进入生化过程又反馈于生理并通达于心理时的感受,是良性反应,是在受益,可以说是已经燕到生效了。
要点关于坐和卧的姿势问题:
上述那种站势是我们习惯了的,很自然很舒适,应该知此。禅密功要求一切顺乎自然,在操练站势中已有体现。坐和卧的姿势,理所当然也是以舒适、自然为原则的,不必一反常态,改变如今坐椅子和沙发的习惯而去跪或席地盘腿而坐。
自然总是美的,又总是对的。
但,不论姿势如何,仍要展慧中和松密处。展慧中和松密处是禅密功极为重要和宝贵的功法,不可轻视。在练功中不可轻意地省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要“念兹,在兹,常惺惺”,须臾不可离,“久持炁中炁,炼就金刚身”④。
三点一线:
此要求只限于站势。头顶(我们叫“天顶”)、密处和两脚开立后两脚跟(双踵)联线的中点,这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图4)。
其功用,可使身躯中正,不偏不倚,重心稳定;它是“三七分力”的补充,有利于全身放松。
这个要求,从力、意、炁等各方面讲,它与“真人之息以踵”⑤相呼应。反之,身体歪斜,身体重心落于脚掌,或者落在体外,身躯某些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加之精神紧张,不宜入静,久之,肌肉酸痛、颤抖甚至痉挛等等,轻者得不到练功预期效果,重者在练功中会出现不适感,或谓之“偏差”。
要点综合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和三点一线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各个功法之间相互维系、制约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内核就是“松”。
“松后能静,静中有定⑥,定中可悟,悟中生慧”。“一松无有不松”,“松”是重要的第一步。
二、四动
四动,分别用四种动的方法活动脊柱,可迅速得炁、增长功力、壮肾健脑、提高免疫功能。进而,可益智延年。
脊柱是连接躯干、肢体、身体各系统和内脏器官的主干,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各种疾病的发生几乎都与脊柱有密切关系(图5)。
四动,坐、卧势除去不需要“三七分力”和“三点一线”以外,与站势一样,均要按下列要求练功。
蛹动:
蛹动前,要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三点一线,阖目“内视”⑦脊柱。
自尾骨(骶椎)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⑧的波浪式(蛇形)的前后蛹动,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蛹动。然后,再一节一节连续地往下蛹动(图6-11)。由下到上,继而再由上到下为1遍,操练3遍或6遍或9遍(女是2或4或6遍)。
亦可视时间条件、身体情况和病情需要,根据自己感觉的最佳适度,选择遍数,以下皆同。
要点“一节一节连续地动”是内视着重部位的依次顺序。“一节”虽然是指一个椎体,但不是此节动其它节不动。
摆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波浪式(蛇形)的左右横向摆动。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摆动。然后,再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下摆动(图12-16)。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为1遍,或3或6或9遍(女是2或4或6遍)。
扭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或左或右平面旋转式扭动。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扭动。然后,再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下扭动(图17-23)。
扭动的遍数与蛹动、摆动同。
蠕动:
蠕动是把脊柱的蛹动、摆动、扭动揉合到一起,互相交叉(不是交替)又相互推动,进行综合性整体运动的导引动作。
操练时,蛹中有摆有扭,摆中有扭有蛹,扭中有蛹有摆,即所谓的“三合一”。这种三合一的运动形态,会因人而异,也很难描绘,因为这经不断地运动,变化万千。
初练时,不易掌握,“不在窍”⑨。熟练后,很是自得,“巳有妙”⑩,耐人寻味。
要点练功到此阶段,气感更加明显,收效更为理想。
这时已是炁布全身,自觉通体温热或电麻,偶见脊柱形态(在体内或在体外),这是由于反复内视脊柱的蛹、摆、扭,持久修习的结果。
由于脊柱多形态的运动牵连全身,包括内脏各器官,从而调整、增强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此外,因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均由脊髓传导上行和下行,因而脊柱的多种运动,相对地讲,有着调节和修复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良好作用。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和脊有“贯肾,填髓,通脑”的功效等说法相吻合,可以得到认证。
展慧中和松密处,可导致全身松,“一松无有不松”。四动,可导致全身动“一动无有不动”。但是,松和动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松和动,以求得炁,进行调整。所以,在松和动的同时,要体察气感,标本兼顾。若在精神上专注一点(意守一窍),在动作上单动于一处,都将会影响大局。
松开后才能更好地动,通过良好的合理的动,才能调整和改变积劳成疾后的“现有常态”(这是后天的常态)。反之,不松不动,或松后不动,不松硬动,因为都不全面,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松不动,陷于僵,运动消失,生命将会告终;松后不动,等于懈,是消极、被动的;不松硬动,等于机械运动,日久招损。
禅密功的松,松在有窍;禅密功的动,动在有窍;两者相承,犹为奥妙。
三、由里及表,内外相合
四动练完后再接练由里及表、内外相合,这是“四动”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体现,它要求:
脊柱动,牵连内脏器官,继而波及到全身关节和肌肉,最后是一齐动,包括手指和脚趾也在动。
继续动,使发自脊柱的动波及全身,直至肤毛,再扩展、延伸到宇宙的无边无际……。
达是与外相通,进而解脱的高级功夫。是“由里及表”,这个“表”是无止境的;从而“内外相合”。
为了加强“气感”,促进“炁作用”而取得“炁效应”,又可把蛹、扭、摆连接起来(是先后交替,不象蠕动那样的“三合一”),与两臂的动作配合起来进行学练:
阔目内视整个脊柱。
1、两臂微屈,由身侧向前平举略高于头,两掌相距与肩同宽。同时,进行蛹动(图24-27)。
2、接着,两臂分别向左向右分开,呈“一”字形。同时,进行扭动。随着身体的扭动,两手掌逐渐指向一侧后,再分开呈“一”字形(图28-32)。
3、继而,两臂由体侧向大腿两侧下落,下落同时,进行摆动(图33-39)。
两臂向前、向横和向下划弧,这个绕环导引动作,要轻、柔、缓、圆。还要留意手指和脚趾也在微微地动。
两臂划弧1圈为1遍,操练3或6或9遍(女2或4或6遍)。
在两臂划动和勿忘进行蛹、扭、摆的同时,还要勿忘内视脊柱,这是“动静兼用”。“动”(导引动作),是在松静的前提下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
体会舒展大方,纳天容地;气势磅礴,吞吐乾坤。
阖目视察,内景外象,时而显现。
四、洗髓观想,摄本归周
这是展后可放可收、松时可动可静、松中连通小腹腔、动中内视脊柱,继而扩展、延伸到宇宙的无边无际,为期全始全终而进行的收功方法和收功
过程。
接上势。停止两臂回环运动,两掌由体侧平举至头上,“合十”(实心合掌⑾),然后下落至胸前(虚心合掌),两掌分开,下插至脐下,结“解脱印”(一)(两手拇指相抵,食、中、环和小指互相交插。男,左食指在上;女,右食指在上⑿)。注意松肩、坠腕,掌心斜向上对脐(图40-45)。
内视小腹腔中心。
“洗髓观想”是“摄本归周”⒀的开始收敛,其中“以意领炁”、“以炁洗髓”的观想方法,又是“摄本归周”的妙用过程。这是禅密功各部功法收功时——“摄本归周”中必不可少的高层次意念法。古人云“髓净则见”,说明存神于髓,并上下往来,日久可内外照见,了了分明。“摄本归周”之后,再轻轻地睁开眼,练功结束。
体会综合“四动”、“由里及表”、“内外相合”和“洗髓观想”、
“摄本归周”来谈。
静极生动;万物在动;动则生,静则养;阴阳交泰,变化万千……。理解了上述动与静的基因、产生、作用及其发展等论点,对有关气功的内涵及其应用等,就可以理解。气功中静——动——静或者是动——静——动,就是说谁先谁后,谁主谁次,孰是孰非,哪个是手段,哪个是目的,抑或都是过程等等一些疑问,也就可以找到答案。
学练气功的目的是受益,即要求有效。功效如何在于功法,这同优良的产品出于良好的生产手段一样。法,通过实践来体现,同时也验证了法的优或劣。所以,法是关键,是根本,但还要经得起历史验证或长期的考验。
气功所以有效,在于“炁”的内作用和外作用。“炁”的产生及其作用又在于功夫,而功夫是由人来掌握来运用的。运用的是“法”,而不是别的什么。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有了好法,才能得炁,才能生效,但是要下功夫。古人说,要“法功两相依”。
内主静,外主动。
禅密功的“内”是自身,“外”是宇宙。“静”可育生养,“动”可成长壮大。禅密功的对内要求是在“松”(慧中、密处以至全身)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静的前提下(松后方可静),进而“动”(脊柱以至全身)。对外的要求是通过轻、柔、缓、圆的“动”(由体壳到宇宙的无边无际),进而“静”(内外照见)。
实践证明:
以禅密功特定后炁“先生于内,后取于外”的练功方法、“虽生于内、却取于外”的功能来源、“外为我用”的练功目的为依据,可以说“四动”、“由里及表”、“内外相合”、“洗髓观想”和“摄本归周”是禅密功基本和主要的筑基功夫,是理、法、能、效俱备,言之有据,行之有效。
注:
①阖目:是轻轻地闭眼。因为阖目后要遥想远视,或者要内视脊髓以至全身的骨髓、小腹腔,观想天根(天的高又高、无限高的地方)或地根(地的深又深,无限深的地方,并不是其位在脐下的那个“地根”)等,也不是诸如半睁半闭、外光尚可透于内的道家功法中的“垂帘”了。
②气功态:是非醒非睡,又非半醒半睡,也不是在作梦的另一种神态和另一种感受。这种神态有益于身心,这种感受是特殊的享受。
③法传运转:一殼是指“炁”在体内,通过意识支配,按一定法则和某些渠道运行说的;也可用来说人体与宇宙、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交流。
④久持炁中炁,炼就金刚身:“炁中炁”的第1个“炁”是指对炁的调动,第2个“炁”是指对炁的感受。炁中炁是“阴阳合气法”功法的筑基功之一。简要地说,它要求内炁经常、永久地运行于天项和密处之间;通过精勤修习,就可以炼成不坏之体。
⑤真人之息以踵:练功到一定时间,呼吸会自然地均匀细长起来。真人,指练功有素者言。踵,是形容呼吸深长。
⑥定:泛指精神状态,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为定”。有时指练功的时间、程度等及其全过程而言。
⑦内视:禅密功的内视,是假设眼球分前后两个半球:各半球都有瞳孔。开目练功时,用的是前半球的瞳孔。阖目练功时不论是内视小腹腔中心、骨髓、在腹内“划三圈”(见“阴阳合气法”),还是体察脊柱蛹、摆、扭的部位及其形态,都是用后半球的瞳孔。
这种实属意觉(内识)的功夫,一可排除杂念(净心),二可导引炁行(意领)。久之,可练出自我内察体内各组织及其病变情况的功能;意到炁到,炁到生效,自我炁攻病灶,试治疾病。
这种功夫,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在不断修持中得到的。只要稳步操练、细心体验,功到自然咸。
禅密功夫,是体验——领悟——超能力——有作为的过程和体现。
⑧轻、柔、缓、圆:轻与重相反,是指力量而言;柔与刚相反,是指形态;缓与急相反,是指速度。这都容易理解和掌握。圆,它要求“动”无愣角,“力”不间断,可大可小,又变化万千,是高级功夫。
⑨不在窍:窍,包括方法、部位、方向、时间、走向、范围、进度和程度(强度和密度)等等,是指“用”的方面说的。不在窍,就是说没有找到上述某一方面的关键所在和掌握它的规律。,
⑩已有妙:妙,包括感觉、体会、感应和效果等,多用在“体”的方面。已有妙,就是说在有窍之后,由感性自觉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用在身心两个方面。
说明一点:妙,无穷无尽,没有标准,不易衡量,不可思议,有时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⑾合十:佛教徒的礼拜姿势之一,亦称合掌。合掌分“实心合十”“虚心合十”。多是左右手指并拢合上,合掌置于头上或额前或鼻下或胸前。合十,是手印之一,是基本和简单的手印,依密教的解释,右手代表佛陀,左手代表众生;合掌的手印,为佛陀与众生结合在一起的象征。
⑿手印:是佛教徒编结手指,以示心意、以为标志用的。佛教各宗派手印各异。古人用玉、铜、骨刻指环,镂有图象或文字,此物亦称“手印”。
⒀摄本归周:佛教中密教派讲禅定有云:“出息,周通法界;入息,摄本归周。”这是在说功法和功能,其中有对身心两方面的要求,有外为我用、周而复始等内涵。本功法用以敛气归元,或谓之“收功”。
筑基功的高级功夫
修习筑基功法,有了切实体验之后,再追求其深层次,即其高级功夫,就知道法确无边,德确无量了。
不断发挥自我,寻其法,受其用,又理可依、效有据,是禅密功人的志向,作为。
(一)蛹和摆。筑基功的蛹动和摆动,是脊柱前后和左右的运动,正如“十”字形运动走向,即前后移脊柱重心的蛹,左右移脊柱重心的摆。其高级功夫的蛹和摆:头、胸、腹、腿和脚,仍是“十”字的正方向,仅脊柱在体内做“X”字形斜方向运动。即左前右后的蛹和摆做若干次之后,再右前左后的蛹和摆做若干次。
(二)扭。筑基功的扭是整个脊柱的各个椎体一齐向左或向右,做平面的扭转运动,其高级功夫的扭,是整个脊柱如同竖立的弹簧,由下部尾骨开始到上部颈椎,继而由上到下,上下往来,反复做立体式扭动。
由下顺时针扭上,再顺时针扭下,下次是逆时针上逆时针下。先顺或选逆均可。注意:不可顺上逆下或逆上顺下。
(三)蠕。筑基功的蠕动是蛹、摆、扭的综合运动(三合一)。人不同,病各异,不可能体用一致。但,大体上都在做同一要求又不同形象蠕动的平面运动。其高级功夫的蠕,是脚踏实地,全身肌肉和骨骼都在做整体的蠕动,又变化万千。
掌握上述功法之后,在习练时会发现自身内外“现光”,由于动作不同,光的颜色各异。据此,察病的虚实,进而辨证调理,这是筑基功高级功夫特有的一种应用。
阖目。内视脊柱,兼顾体内外(以下皆同)。
(一)蛹动,时而可见:脊柱重心前移时,身外有红色光笼罩,后移时变黑色光。多红少黑是实症,反之是虚症。
实者,脊柱重心后移蛹动的次数多些,即时间长些。
虚者,脊柱重心前移蛹动的次数多些,即时间长些。
虚实得调,阴阳平秘后,操练时,体内外则见鲜明紫色光。
(二)摆动,时见:脊柱重心左移时,身外绿色光笼罩;右移时变白色光。多绿属实,多白属虚。
实者,脊柱重心右移多练;虚者,体重左移多练。得调后,体内外现鲜明浅绿色光。
(三)扭动,时见黄色光。实者色浓,虚者色淡。得调后,可见脊柱成鲜明的粉红色光柱,身外有半透明的白色光罩。
调理方法,实者观想多在身躯下部,虚者观想多在身躯上部。
(四)蠕动,初见脊柱似蛇行,继而消失变透明无色光柱,金光耀体内外。
(此项蠕动,病人应在蛹、摆和扭的现光正常之后,操练之。健者无此要求,可按蛹、摆、扭、蠕的先后顺序,逐一操练,时而习之以期修得禅密功上层功夫,奠定雄厚基础。)
功后要收功,与筑基功收功方法同。
“光”,是人体心灵与肉体之能的显示,修炼气功者可见又可用。它是原始朴素的体验,已被现代某些科技领域应用。医务人员有了这种功夫,接着学练’“涤垢法”,是医者所易和所能,当必更有作为。
对“光”不信者有之。不信,往往忽略客观现实,心态使焉。信,往往固步自封,不能再上一层楼。信与不信交织时会发人深思,有助于去寻味,进而在探索中磨炼,受益。
古来,筑基功的高级功夫之理不可解,解后又怕自误误人,真是心里有数难说出,欲写文章穷字无。不过,现在发现它似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相通,似可用中国的“五行论”旁证,而“藏象学”又可辅导修炼和施治。终究是要相通相同的(图46)。
筑基《脊柱)功与经络《气脉》示意图
注:(一)、蛹动:通任、督、冲(中脉)。
(二)、摆动:通十二正经(左、右脉)。
(三)、扭动:通带脉、络脉。
(四)、蠕动:打通全身穴位(明点)。
(五)、斜向:通奇经八脉。
(六)、图内螺纹线系高级功夫扭动的上、下运动路线。
白癜风的医疗医院擅长白癜风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