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疾病认识 > 佛山人注意,男子被虾扎破手后或截肢,创伤
佛山人注意,男子被虾扎破手后或截肢,创伤
新快报讯记者陈婕通讯员林高报道仅仅是被濑尿虾扎了一下手指,珠医院时已是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烧不退,右手肿胀发黑流脓,差点丢了命。到底是为什么?
今年64岁的谭先生平时身体还不错,近日上午,他在处理海鲜时不慎被活蹦乱跳的濑尿虾扎了一下右手手指,当时只是小小渗了一点血,谭先生觉得问题不大,也没做什么处理。到了晚上,谭先生就突然出现寒战,发高烧到40℃,整个右手前臂及手掌都红热肿痛。医院后,医生对症用了各种抗生素,效果都不明显,谭先生仍继续发高烧,右手肿胀加重,皮肤都开始流脓坏死。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呢?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原来谭先生是感染了一种叫做“创伤弧菌”的细菌,该病死亡率极高,医院建议谭先生必要时可能需要截肢,再行针对性处理。
随后,谭医院医院治疗。据该院普外科蒋晓松主任向记者介绍,谭先生医院时已是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烧不退,右手肿胀发黑流脓,如果不及时处理,临床死亡率超过70%。
“创伤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种细菌,如果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等,都可能感染此菌。临床上常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及肢体坏死,过程相当迅速,且死亡率极高,甚至有研究发现,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蒋晓松主任告诉记者,通过系统的处理,目前谭先生的病情基本稳定,右手总算保住了,也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生提醒大家,创伤弧菌普遍生存于海洋中,5到10月是高发期。建议接触海水或生吃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处理虾蟹、生蚝、海鱼等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建议海产类食物绝对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杀死创伤弧菌。
一、创伤弧菌(学名:Vibriovulnificus,Vv)
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年,Blake首先报道本菌引起疾病,现知Vv包括三个生物型:
I型对人类致病,能够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和伤口感染;
Ⅱ型是鳗鱼的主要致病菌;
Ⅲ型年夏季首次报道,能引起人类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美国MeadP.S等统计报告,在美国所有经食物途径传染的传染疾病中,创伤弧菌引起的死亡最高。近年来报告美国、韩国、日本及沿海各国以后因生吃牡蛎,表现为原发性败血症,死亡率极高(70%),快速致死,多1~2天内死亡,近几年来浙江沿海、深圳、墨西哥湾、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和佛罗里达州、日本、韩国及台湾年增高如果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細菌的海水中,创伤弧菌会在伤口上繁殖,可能引发溃烂,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二、临床多表現为伤口感染以及原发性败血症
如果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便有可能感染到此弧菌。一般来说感染多很轻微,但高危人群感染此弧菌可以迅速地导致严重的肌炎和肌膜炎,肌肉及肌膜坏疽,最后多功能脏器功能衰竭,短期内死亡。高危人群有酒精性肝硬化、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慢性肝炎、酗酒、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淋巴瘤等。
三、感染途径有:
1、食入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例如生蚝、蚌类等海产及生鱼片;
2、从皮肤上直接感染,如从事挖生蚝时皮肤上有伤口,海洋弧菌就会侵入体内。人与人一般不相互传染,因为海洋弧菌是一种需要较高盐分才可生长的嗜盐性弧菌。
四主要预防措施:
1、少吃生冷食物,尽量将水产煮熟;
2、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注意,市民洗海鲜也要避免皮肤划破等造成感染。
五、感染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后的表现:
1、健康人感染后一般情况并不严重,偶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临床医师很难会想到本病。
2、有肝病等易感人群,开始有发热、皮肤发红,似被热水烫伤样改变,迅速出现紫癜,皮下病灶扩散极快,局部疼痛及并有低血压等,出现上述表现多在1~2天内出现多脏器衰竭而死。
六、典型例:
年9月4日,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在象山海边作业,不明原因出现了臂部红斑、紫癜,并迅速散发于下肢、肩部,伴明显的疼痛。9月5医院就诊,会诊后诊断为海洋源性创伤弧菌感染,告知家属时家人不信,次日患者病情突然恶化,9月7日凌晨虽经抢救但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七、特别提醒:
1、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相互宣传相关知识;
2、少吃生冷食物,尽量将水产煮熟;
3、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注意,市民洗海鲜也要避免皮肤划破等造成感染。
4、对皮肤有发红出现类似烫伤样表现,也就是皮肤发红局部出现水泡,又有吃生海鲜、皮肤被海鲜剌破或海边作业等,医院诊治,不要等到皮肤小泡出现紫癜才去就诊,后者往往皮下已大片坏死,抢救非常困难;
5、类似疾病还有猪链球菌感染和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前者有病死猪或病猪肉接触史;皮肤表现极其它类似;皮肤红肿有时无小事!
6、市民不要恐慌,只要注意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还是可以防治的。
资料来源:宗建平《海洋源性创伤弧菌防治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