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推荐医院 > 深度专业科普文你不知道的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深度专业科普文你不知道的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相信各位“健人”肯定不陌生
它是肩痛最常见的原因
尤其是经常做上举、游泳、棒球
网球等运动人群
容易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什么是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最早是NeerⅡ于年提出,他依据撞击症发生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冈上肌腱出口狭窄引起的出口撞击症和非出口部位撞击综合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肩关节的结构
肩关节即盂肱关节(肱骨头和肩胛盂的连接)同时肩部还有胸锁关节(锁骨和胸骨的连接)和肩胛胸壁关节(胸廓和肩胛骨的连接)以及肩峰锁骨关节(肩峰与锁骨的连接)。
同时还有四块肌肉组成,它们连接肩胛骨和肱骨头,从而形成一个袖状结构,包围在肱骨头和关节盂外面,所以称之为肩袖肌群。
肩袖肌群有助于肱骨头在肩胛盂内的活动,同时使得肱骨头紧贴肩胛盂,以保证在肩膀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旋转支点。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症状
肩峰下撞击症简单来说,就是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主要是冈上肌肌腱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
同时从病理学表现,可以将他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
第1期:水肿出血期
第一期多见于肩部损伤时,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此期主要表现为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所以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
第2期: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
由于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以及冈上肌或肱二头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
第3期:肌腱断裂期
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肩袖出口部撞击症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中老年人或运动员中。
肩峰撞击综合症的评估
主要评估方式
影像学评估:观察冈上肌出口是否狭窄
撞击测试:模拟肩峰下撞击的动作
疼痛弧测试:让做手臂外展(或屈曲)动作,肩峰撞击综合症表现为在0°-60°时不痛,60°-°疼痛,°-°疼痛又消失。
那么肩峰下撞击应该怎么解决呢?
主要是以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对肩袖肌群的训练为主,但是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并不是我们教练擅长的。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会员缓解并解决肩峰下撞击综合症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肩峰下撞击综合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肩峰撞击的定义是因为冈上肌肌腱出口狭窄导致的,所以原因可能是由肩部损伤史,以及肩峰增生形成骨刺导致的,而生活中以上这两种原因导致的相对较少,那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肩肱节律。
肩肱节律指:肩关节在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盂肱关节运动时,肩胛胸壁关节随之运动。
肩肱节律具体运动方式
肩关节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肩胛骨不旋转,称为静止期,在此以后肩胛骨开始旋转,每外展15°,肩关节转10°,肩胛骨转5°,两者比例为2:1。
当外展至90°以上时,每外展15°,肩关节转5°,肩胛骨转10°,两者比例为1:2。
那么肩肱节律和肩峰撞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以外展来举例。我们知道肩肱节律就是在肩做外展时,肩胛骨会上回旋,此时肩峰也将被向上抬高,此时冈上肌肌腱出口的间隙就会变大,而肱骨头外展时,自然就不会撞击到肩峰了。
但是当肩肱节律出现问题时,也就是肩胛骨不能很好的做上回旋时,随着肱骨头外展,肩峰并没有向上移动,那么当外展到达60°左右时,肱骨头就会与肩峰发生撞击,形成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这也是导致肩峰下撞击非常常见的原因之一。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何恢复肩肱节律呢?小编在这里分享两个好方法。首先是主动提升肩胛骨的灵活性,使它能更好的参与肩关节的运动。
保持躯干直立(不晃动)
双眼目视前方
将一侧肩膀围绕胸廓画圆
(尽可能大一些)
一侧画8-10次左右
将会员疼痛侧手臂搭在教练的肩上
使小臂完全放松
教练一手放于肩峰处
另一手放大拇指放于肩胛骨下角处
先带动会员做被动的肩关节外展和内收
同时大拇指辅助会员肩胛骨做上下回旋
(可以稍微发一点力量)
做5-8次左右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其恢复肩肱节律,同时疼痛及运动幅度都将有明显改善,即使没有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人群,通过这个练习也可以放松我们的肩关节。
思考:
这两个练习虽然好用,但是只能给肩峰下撞击患者带来缓解。因为导致肩肱节律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又怎么从根本上解决呢?且听下回分解。
感谢GO培训师莫谋斌的专业分享
以上就是GO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