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饮食调养 > 教育界的剧场效应苦不堪言的学生和老师
教育界的剧场效应苦不堪言的学生和老师
我发的一条朋友圈,很多同仁感同身受在这条朋友圈里,很多人提到了“剧场效应”,这个概念源于社会学。指的是一群人在剧场看戏,一旦有人不守规矩站了起来,又没人制止,焦虑的氛围让每个人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戏,以致最后,出现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的怪诞现象。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却得到了一样,甚至是更差的观影效果。教育界的“剧场效应”可谓愈演愈烈。比如不断延长的补课,比如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以及老师不断延长的工作时间和学生不断延长的学习时间。就像我那条朋友圈所说的现象,在以成绩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本学科,提升学科成绩,有的老师会选择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多占自习课或非考试科目的课。大多数时候,老师采取多布置作业或占课时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本学科成绩,不仅不会被制止,还会被认为是敬业奉献的典型,受到表扬或嘉奖。在这种情况下,同学科的其他老师,为了避免自己在竞争上处于被动状态,那也会选择同样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中国式独特的教育现象“体育,音乐,美术等老师经常生病‘,然后这节课上**课。”所以,网上有人调侃。语文老师说,我布置的作业不多啊,就一张试卷。数学老师说,我布置的作业不多啊,就一张试卷。英语老师说,我布置的作业不多啊,就一张试卷.....从单学科角度看,每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多,但是这么多学科总量加起来就非常可观。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被不断拉长,甚至影响到学生正常的休息。比如正常十点钟能够写完的作业,写到十二点甚至更晚才能写完。进而会影响学生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教育部在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对于中学时代的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同时,因为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太多,正常情况下无法完成,为了避免受到老师批评,就容易出现大面积相互抄袭的现象。久而久之,那些中等生或偏下的学生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积极性受到进一步压制,最后对学习提不起一丝兴趣。当然,“机智聪明”的学生会根据老师的“严厉”程度,有意识的选择先完成哪些学科。而对于那些相对不那么严厉的老师,在这种竞争中往往就会败下阵来。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老师和学生负担的加重。研究估计,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发病率都超过70%,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7亿,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全球14亿近视人口中,一半在中国。我国的近视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多的学习负担压缩了户外活动的时间。研究表明,缺少户外活动是加重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保障每天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即便,中国学生花在学习和作业上的时间已经是非常多了。但不管怎样,学生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一天可只有24小时。是不是争夺学生的时间,就一定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恰恰相反,这种恶性竞争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会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当我们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的时候,这本身没有错,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应该努力学习,为以后幸福人生奠基。但是,学习和作业不应该占据学生现阶段人生的全部。就像,工作不可能占据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都希望自己既有工作,也有生活。有人说,工作和学习是两码事。我认为,本质上都是一件事,当一件事需要你每天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再拿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你,它就基本上注定与兴趣爱好无关了。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既要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也要保障学生休息休假的权利。对学生而言,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还有精神的丰盈和生活的精彩也应该去体验。对其它时间提供的学习内容可改为自愿形式,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这样更为公平合理。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对学生而言,能不能学好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a喜不喜欢这门课和能不能听得懂这门课。所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主要的功夫是课堂,应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学生非常喜欢某一学科,那自然而然会愿意花心思去学好它,即便老师去占课,学生也会喜闻乐见。当然,学生喜欢老师,一定是基于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有学识和人品的老师自然而然也会尽可能的多的去理解学生,而不会一味的采取靠增加学生负担来提升成绩的手段。恰恰相反,那些需要靠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来提升成绩的老师,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课堂出现了一些状况。一味地靠增加课时或者作业,只会加剧学生的不适。即便学生能理解老师的辛劳,也于事无补。最后,学生累死累活,老师们累死累活,大家都吃力不讨好,相互伤害。那到底谁是“剧场效应”的制造者呢?是学生吗?可是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努力学习何错之有呢?是家长吗?可是,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正常的啊,何错之有呢?是教师吗?在以成绩为评价的体系里,提升考试分数,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啊。是学校吗?学校面临种种生存和竞争压力,也要生存,想要提高学生成绩有什么错呢?当雪崩到来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秩序的破坏是集体合谋的后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坏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是评价尺度的单一,是过度恶性的竞争,是监管的缺位,是相对匮乏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生存的焦虑,是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脱离这些,谈减负,那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也不能总是期盼着别人去改变,自己只需被拯救。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人性和他人的人性。以老师为例,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人性。比如,假设你是高一某理科尖子班班主任,你班上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她的文科成绩很好,也很喜欢文科,你知道她读文科可以考上一个非常好的大学,甚至考上北大。一般人会怎么做?“虽然不能陪你到最后,但我会在心里为你默默祝福?”这再理想不过,可是,一般的老师会选择,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以关爱之名想方设法的让她回心转意。嘴上说的都是为学生好,心里想的全是自己。“文科不好就业,你留在咱们班,我会全力以赴帮助你冲刺清华北大”。对班主任来说,班上多一个优秀学生,就多一些希望,就多一些竞争优势,就多了一些让自己进入领导层视野的机会。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从良。任何职业,如果践行理想情怀的少,嘴上谈理想情怀,实际上利益考量的多。那一定是这一行业的制度出了问题。我们暂且不评价以成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毕竟,任何评价体系都有褒有贬。但是,任何评价体系都应该尊重事物发展规律,都应该尊重人性,都应该保证公平。学校可以期待老师们从学校利益出发,但是不要奢望他主动的站在学校大局考虑。一般而言,一个老师的出发点一定是自我,这个是基本的人性。教育要实行以成绩为指标的评价体系,那自然而然要保证这一体系能够得到行之有效的执行。比如,避免因为成绩而产生恶性竞争。如果不能避免恶性竞争,那最终受伤害的一定是学校的整体利益。所以,作为决策者和制度设计者一定要做到,当有人站起来看戏的时候,提醒他坐下,而不是鼓励大家一起站起来看戏。比如,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占用学生的额外时间;在布置作业上更加合理;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作为老师,最应该经营的是自己,当我们变得更好,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好,那美好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如果没有,那说明是这个世界不够好。愿大多数人都拥有改变的决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