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主要症状 > 瞿兴华老师太极拳语录
瞿兴华老师太极拳语录
瞿兴华老师太极拳语录(之一)
太极拳处处皆圆,圆非纯圆,而是稍圆、弧圆、椭圆。劲向外走,勿向自身走。如搂膝拗步向下之手应有向外搂拨之意,如向内走就瘪了。任何式子中都有合、挤、按,这样的说法,只有吴耀宗老师讲过,还未曾在其他人那里听到过。合、挤、按:来去,左右,周身有意,周身一致。太极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游泳是在水中,人在水中运动对水产生波动,人体能明显感受到,而练拳在空气中动,空气也同样产生波动,虽然看不见空气随动作而变,但与如在水中的道理一样。自己练时,没有外力加给我,所以不需要用力,应在动中觉察空气在摩擦,这样就松、轻,如果重则无法察觉。太极拳不是不用力,而是要其有,则韧如钢,要其无,使其空,空中无,使其全无。贵在变。太极拳不过“开、合”二字,处处是圆,圆不是全圆,走弧线。旋转可产生离心力,但其中心必须保持稳定,不动不摇。僵硬与含蓄以一手臂为例,直伸,肘显反凹,小臂膀上凸,此时手臂僵直,容易被折断。如果稍松肘,肘部有沉劲,外力来,就有接力,此为含蓄。如果再含蓄点,仍可有接力。但再将小臂向近身靠拢,此时如果有外力相加,则劲向自己身体走,没有接劲了,此为含蓄过头。所以不能僵直。吴老师叫劲最长,即手臂伸直,肘稍向下收,此时为最长之劲。初学时劲要练长,出劲长,熟练后可稍微含蓄,但含蓄要有界限,含蓄过头了劲就向自身走,寒肩佝背都是不对的,是病态的。
瞿兴华老师太极拳语录(之二)
打拳不需用力,只需要保持两手臂不至于落下即可,因练拳时手臂上没有任何外力,要追求与外力平衡,所以一点力也不须用,如此锻炼才能逐渐轻、松。练松,不单外表松,还要松到里面,皮与肉之间,皮与骨之间,还要松到骨头里面,松到骨髓......到此还不够,还要松到细胞,乃至比细胞还小的单位,要每一个细胞都要松到。练拳要逐步趋向自然,如在空气中游泳,再熟练后可活练,即不随套路,自然练习,如活步推手,自然发挥。松不是懈,懈是无力之松弛,松,应有柔韧。要记住三个字:静松空。伸臂握拳,紧握,然后逐渐内松,但外形不变,一直松到只有维持不落下之力,外形仍然不变,即松了。松到一点力不用是练法,不是一点点力也不用,用时要用劲,吴老师说:练是练,用是用。练时用意不用力,用时意到劲也到。吴老师曾说:练拳勿伤身害命。推手时,裤腰带要收紧;练拳时,裤腰带要放松。练拳时,每个式子都如对人,如用之于人,只需要有意识即可。人在自然状态中是放松的,睡卧时最放松。拳要向里敛,不要向外放。练拳时拳架不能过低,一是不灵活,二是容易损伤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练功夫要往里练,不要往外练,往里练长功夫。
瞿兴华老师太极拳语录(之三)
使地球引力最小。吴老师曾说过,吴式倾身出劲比直身长,坐步时脚尖翘起与不起又可拉长约数寸(脚尖如上翘约45°时,约可拉长脚底长度的0.7倍)。立身中正,坐身中正,此时皆是直身,上下垂直,地心引力对人体作用最小。弓步时,虽是斜身,但人体百会尾闾一线仍是直身,只是与地面有一定的斜度,呈三角形,重心落在前脚,此时身对地来说是斜身,对人体来说仍是直身。吴式太极拳来源于杨式太极拳,吴杨不同之处:吴式为平行步,杨式为丁字步(或称不丁不八),平行步先前比较顺,比较集中,但缺少横方向的支撑;吴式为斜身,杨式为直身,斜身出劲比直身长;吴式翘脚尖,杨式平踏,翘脚尖比平踏前后活动范围更大。脚底之力上返,聚于尾闾,如拱桥状,内撑力,从尾闾经腰际向上至大椎,由大椎分两路至双臂一直到指梢;一路小力向上至百会虚领顶劲,尾闾向会阴稍翻,命门饱满,周身内部如拱撑。拳架各势内力之理相同,皆是如此。劲贯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头顶心),此五心离人中心最远,为身体之末梢,此五处能到,周身都能到。吴式太极拳主要是身法,向前手带身,向后身带手,还是讲的身法,手与身体保持一致,不可身已经到了手再向前伸或者肩再往前靠。上下对拔,上要向上走,下,要向下沉。如左右转腰时,要加一个向下之劲,即可将对方拔根。上轻下沉中间灵。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