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主要症状 > 豆瓣94高分动画片,看哭了所有审查员,
豆瓣94高分动画片,看哭了所有审查员,
谈到死亡教育,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年频频刷爆朋友圈的一部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片刚上映就得到了豆瓣评分9.4分的好成绩。那些本以为只是一部动画片抱着无所谓态度观影的人,很多在出影院的时候都感慨良多,甚至落下泪来。据说这部动画片由于涉及亡灵题材,在引进的时候险些没能过审。但是因为当场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才破例通过了。关于死亡,这部影片告诉大家“不管怎样,都不要忘了最爱的人。死后没有人记住,才是真正的死亡。”看过电影的人很多都会感慨良多,这才是最好的死亡教育。与影片中墨西哥人载歌载舞的亡灵节不同,长期以来中国人谈“死”色变,对与死亡相关的事都非常忌讳。所有与“4”相关的数字都是被逃避的,不住带有“4”门牌号的房间,春节和重大节日尤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临终关怀”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偏见。但是死亡又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亲人的离世、宠物的死亡、路人的意外。不论有多么不愿意提及,最后都不得不被迫直面。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了。白岩松曾明确指出:中国人从来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死亡教育。当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还停留在相对原始蒙昧的阶段时,对待生活的看法和行为都会存在很多非理性特征。引导人们对死亡进行思考,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才能懂得如何活得更健康、更有价值。所谓“不知死,焉知生”就是这个道理。近来孩子不堪重负选择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在此撇开亲子问题不谈,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让孩子们理解死亡,可以让他们更加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开放、诚实地进行死亡教育,远比他们独自消化要好。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书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那什么时候才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呢?宝宝在发现自己心爱的小宠物再也不会动的时候,或者花草枯萎不再鲜活的时候,或者在亲人离世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此提出疑问,当提出涉及生死问题时,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不同,我们需要配合孩子的成长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1、学前儿童:一开始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上,他们会从身体器官是不是完整来判断生死。成长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意识到“生命是会动的”,也就是说他们会通过能不能动来判断是否是生命体。这个阶段的幼儿甚至无法区分死亡和分别,会以为分别就是消失了。这个阶段的幼儿不需要理解死亡,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分别”。比如通过玩宝宝们都喜欢玩的藏猫猫,或者把玩具藏起来再找出来的游戏,让宝宝明白看不见了不等于消失了。2、小学儿童:6~7岁的儿童并不能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更多时候是从身边大人们的反应中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这是一件“不好的、不愉快的事”,有的儿童甚至无法区分死亡和睡眠。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用“他只是睡着了”或“他只是走了”这样的描述来解释。试想一下,孩子把死亡和睡眠混淆起来,这是多恐怖的事。同时也会加重孩子对分离的焦虑和不安全感。7~12岁的孩子对死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见识到了更多的事物,也接受了更多的知识,渐渐明白了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意味着再也不能见到,而自己也终会死亡。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自己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不能过于悲伤,以免给孩子埋下对死亡恐惧、焦虑的种子。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绘本和动画片进行死亡教育,驱逐孩子对死亡的畏惧,并提醒他们珍惜生命,不要做危险的事,这是培养安全意识的最佳时期。彭奕懿先生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说到“经典图画书以震撼心灵的方式,让孩子感知生命、解说父母无法生动言说的挫折、灾难、离别和死亡”。合理地运用素材,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死亡教育的绘本:《IMissYou(我想你):Afirstlookatdeath》、《当鸭子遇见死神》、《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看不见的线》、《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等。3、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理性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对死亡会产生悲伤的情绪。死亡会带来长时间的情感挫伤和困惑。这个时候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和关爱,并帮助他们尝试各种方式疏导情绪。父母需要教给他们的是,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并学会排解。当孩子珍视的亲人即将离世的时候,无需隐瞒,可以让孩子送上自己最后的祝福,并进行告别,这可以使他们明白生命是一个旅程,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在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参与,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圆满”。父母也可以通过参观科技馆或博物馆的方式,以相对客观的方式让孩子从更科学的角度明白人的出生、成长、老去、死亡。总而言之,在死亡教育中过度的看重和漠视都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在了解死亡的同时,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去伤害别的生命。让孩子明白死亡不是终点,有爱就没有遗憾,这样死亡就不会显得过于冰冷。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最终治愈的是我们自己。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