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主要症状 > 从今天的报纸封面看外滩踩踏报道中的
从今天的报纸封面看外滩踩踏报道中的
年最后一天的11点35分左右,上海外滩发生严重踩踏事故,至今已有36人死亡,医院治疗。此事在第二天早上传遍了网络,成为年的第一件重大新闻,也是一条轰动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按照现在的传播格局,外滩的这件事昨天已经人尽皆知,报纸在时效方面肯定是落了下风,那么今天的报纸在这个选题上能有什么作为呢?
笔者简单梳理了一下今天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四地主流报纸在这篇“同题作文”上的表现,应该说70%以上的内容大同小异,30%左右的内容属于“自我发挥”。同时,不同地方的报纸表现也有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行内人士都知道的必然的“报道要求”之下,我们的报纸能有这样的表现也算“蛮拼的”。下面,我们分地区来看看。
第一,香港地区同行,用词和语气严厉,回顾兰桂坊踩踏事件。
除了《香港商报》,所有香港报纸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外滩踩踏”作为自己的头条,包括左派报纸在内,用词和语气都比较严厉,比如《文汇报》形容事件是“惨剧”,《大公报》报道说“习李令彻查肇因”。右派报纸就不用说了,在报道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都找了一些体制性的因素去分析。
此外,有些香港报纸结合香港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年12月31日当晚的同一类事件,做了延伸报道。
那一天,约有2万名市民、游客到兰桂坊消遣,等待新一年来临。接近倒数时间,有人拉纸炮、喷啤酒汽水,更有外籍青年向人群投掷酒樽,人们争相走避,场面逐渐失控,倒数后刚踏入年元旦,开始有人跌倒,其他人相继倒下,当时仍有大批人涌入兰桂坊,人群互相践踏。
当时的踩踏事件酿成21人死亡、63人受伤,死伤者大部份为青少年及部份外籍游客,是为香港开埠以来最多死亡人数的人踩人惨剧。
时任港督彭定康委任大法官包致金展开独立调查,其报告列出多项建议,举行大型活动时应先评估参与人数、实施人潮管制、采取单向潮水式疏导法或将入出口分开、地铁站设立警察观察站、提供急救设施、特别交通安排等等,这些建议一直沿用至今。
文汇报加封面,一共有3个版报道外滩事件。
大公报投入了两个整版。
年1月1日,香港报纸关于兰桂坊踩踏事件的报道。
第二,上海地区同行,作为事发地报纸,主要做医疗救援和深情缅怀。
上海是这次事件的事发地,出于可以想见的原因,加之一贯的高强度管理措施,上海报纸在这次事件报道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体现在“报道量比较大”,文汇报和解放日报都做了两个整版的报道,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做了3到4个版的报道,没有再像前一天那样只是压在最下面的一条短消息。
在报道的角度上,上海报纸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救援特别是医疗救援,另外一个就是对死者的深情缅怀。业内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两个角度在这种负面突发事件中是最常用的两个角度,基本的出发点是想“把坏事变成好事”。
最典型的是《解放日报》头版“胸口”这篇报道——《伤情即命令,时间即生命》,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文字不长,摘编在这里。
“快,又有伤者被送来了,大家让一让!”昨天凌晨,一场抢救伤者的战斗,在医院急救科打响。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发生后,医院多方抢救,有18医院急救的伤者已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凌晨0:15开始,就陆续有伤者被送到我们这里。”医院急救科主任林兆奋教授对记者介绍,医院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抽调骨干力量,腾空专用病区,医院急救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15个科室的30名专家和近百名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完成集结待命。42名刚下夜班的护士还未脱下工作服,又紧急集合奔向抢救室。“我是近凌晨两点时接到通知的,医院,看到已有不少伤者家属医院。”医院应急分队队长张国俊告诉记者,应急分队医院秩序,所有人都一宿没合眼,一直“连轴转”忙到第二天下午。
伤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医院立即为伤者搭建了抢救的“绿色通道”。专家教医院的伤员展开检伤、畅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CT检查等,对重伤员实施多学科会诊,制定救治方案。医院的一位22岁女大学生赵某在事件中造成创伤性窒息、双肺严重挫伤,生命垂危。林兆奋和胸外科主任赵学维等6位专家联合救治,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医院医教部蔡剑飞主任介绍,在医院收治的18名伤者中,年纪最大的26岁,最小的17岁,症状主要是创伤性窒息、胸部肋骨骨折、腰背部软组织挫伤、大脑缺血缺氧等。其中重度以上伤者6名,正在接受后续治疗,目前没有生命危险,但仍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大脑损伤之后有一到两周的急性期,医院还将严密观察脑水肿等病人的病情,及时进行检查评估。”林兆奋说。
截至记者发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名轻伤员中已有7人康复出院,还有1人正留院观察。目前医院仍在对患者进行医疗处置工作,建立患者情况登记表,同时安排专人特护。同时,医院还派出神经外科专家组成医务特别分医院参与伤员救治工作。
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都做了两个版的报道。
第三,北京地区的几张报纸,监督色彩稍显浓厚,而且配发了专门的评论。
北京地区的几张都市报,特别是《新京报》和《京华时报》在外滩事件上的报道力度可以说是最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配发了专门的评论,从评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了评点,《新京报》的评论叫做《外滩踩踏事件,“最坏打算”去哪了》,《京华时报》的评论叫做《外滩踩踏事件拷问公共安全机制》,两篇评论的位置放得都很高,音调也比较高。
其二,在报道上,给的版面也比较多,多于上海报纸,报道的基调也明显不同于上海的“救助和缅怀”,有一定的监督色彩,《新京报》刊发的《十问外滩踩踏》一稿是其中的典型一篇。
这“十问”分别是:一问“事发时外滩人流量多大”?二问“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三问“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四问“踩踏是否由‘撒钱’引发”?五问“外滩警力配置是否得当”?六问“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七问“为什么遇难者多是女性”?八问“伤亡人员如何救治赔偿”?九问“此次踩踏事故如何追责”?十问“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
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还有这样的“十问”出现,算是“难能可贵”吧。
第四,广州地区的几张报纸,各有特色,现场特写和服务内容做得好。
广州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城市,也远离事发地,但因为这个城市在中国报纸行业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也有必要看看广州媒体在外滩事件中的表现。
广州媒体在这件事情上的报道,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对现场的描写,二是服务性的内容。前者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后者以广州日报为代表。
在所有关于踩踏事件现场的报道中,南都下面这篇篇幅不长的报道是最好的,因为恰巧这名记者就在现场。看了这篇报道之后,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个踩踏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因为在外滩这么一个地域庞大的露天场所,如果没有去过外滩,或者即使去过,比如我去过好几次,依然无法想象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除了文字外,南都还配发了位置示意图,对读者了解这个事故的发生过程有好的帮助。
下面是南都关于现场的报道:
踩踏事故发生时,南都记者郭现中正好在现场,并亲历此次事故。
12月31日晚,南都记者郭现中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走向外滩,准备迎接年的新年倒数。在和平饭店楼下附近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平台上下楼梯处,上行和下行的人群拥挤成一团,随着人群的不断涌来,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南都记者意识到危险性在增大,想要抽身离开,但人群太过拥挤,离开十分困难。
23时30分,人群中传出女人的尖叫声和孩子的啼哭声,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最后,记者挤到附近墙根的一个垃圾桶处,登上了垃圾桶,爬上近2米高的围墙才得以脱身。记者帮忙拉上几个人后围墙的墙头也挤不下人了。
23时35分,楼梯处突然有人被挤倒,附近的人试图拉起他们并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楼梯上的人和赶来救援的警察开始呼喊让台阶上的人群后退,但声音太小,并没起到多大作用。于是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压倒,情势开始失控。
23时40分,目睹这一切的台阶上的人群开始齐声呼喊:“后退!后退!后退!”楼梯上端的人群察觉到了下面的危险,人流涌动的趋势开始减慢并停止。10分钟后人群有了后退的趋势,然而压在下面的人已经渐渐不支,当人群终于散开时,楼梯上已有十几人瘫倒,救援人员立即进行呼喊和心肺复苏。
23时50分,上端楼梯口处人群疏散了一些,在腾出一些空间后,开始从上往下拉起倒地的人们。同时,警察也试图从下往外拉拽被压得动弹不得的人们,但无法拉动。最靠近墙根的一个红衣女子伸出一只手拉住警察,但救援人员在多次努力无果后也只能一边安慰一边鼓励她再坚持一会。
23时55分,倒地没有受伤的人站了起来,但有一些人横躺在地面上,看上去已没有生机,包括那名拽住警察求援的女子。现场的哭喊与尖叫声和呼叫救护车的声音混成一团,赶来的医务人员和附近的热心市民试图对倒地的人进行抢救。
然而,外围成千上万的游人并不清楚有踩踏事件的发生,踩踏发生地的哭声和尖叫声并未传出多远。
随后伤者和遇难者陆续被救护车带走,只留下满地的鞋子和各种遗留物。
至于广州日报,在这次踩踏事件上,做得也是不错,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服务”特长,在头版的黄金位置刊出了一篇《出游防踩踏宝典》,运用漫画、图表这些直观的表现形式,告诉读者若干使用技巧。
当然,仅仅有服务是不够的,在内页,广州日报也拿出了两个整版做了对这个事件的深入报道,特别是第二个版,也有比较明显的监督色彩。
同城内,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也都做了规模比较大的报道。
第五,也是最后一部分,让我们看看“最正确的报道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只能看《人民日报》了,这个是最高标准。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两个地方报道了外滩踩踏事件,一个是头版头条,一个是二版头条。头版头条当然是因为最高领导人对这个事情有了批示,二版头条的标题叫做《上海全力救治伤员》,此外旁边刊发了一个逝者的表格,也是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这样的报道角度和上面说的《解放日报》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