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患病影响 > 城客积善成德叶茂根深回忆画家罗积

城客积善成德叶茂根深回忆画家罗积



他是林散之的亲传弟子

也是许宏泉、李有来等人的启蒙老师

今年是画家罗积叶先生诞辰70周年

这个年龄,应该是中国画家最佳年龄:

笔墨老到经验丰富技法精湛

修养全面精品频出

可积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3个年头了……

罗积叶(-)安徽和县人。擅长中国书画,兼诗文与艺术史论研究。书画大师林散之先生入室弟子。

曾为和县幼儿师范美术副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新安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中专高级讲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作品曾被中南海、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中国年鉴社、新华社、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林散之纪念馆、高二适纪念馆、冯玉祥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澳洲中国美术馆、安徽省图书馆、萧县龙城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书画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艺术界》香港《今日中国》、菲律宾《画报》、台湾《新时代》等海内外几十家报刊曾专栏评论与介绍其艺术风格与成就。

曾先后荣获曾宪梓全国教师奖,徐悲鸿艺术教育贡献奖一等奖与全国优秀书画家称号。出版有《罗积叶画集》《罗积叶山水画集》及理论文集《耕云斋杂谈》。

素未谋面的好朋友

我和积叶先生的交往始于年。那一年,我为吉林市政协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书画展征集作品,经江苏省美术馆吴国亭先生推荐,积叶先生寄来一件四尺山水中堂。从信中得知,当时洪水正围困和县,积叶先生家里进水,他是在朋友家创作了此件佳作集赠,令我感动不已。我请刘老廼中先生为他写了一件带有长跋的四尺对联:“聊借画图怡倦眼,只研朱墨作春山”。这是岭南大画家关山月集鲁迅诗题画室的对联,刘老借此赠积叶先生再恰当不过了。刘老还为应邀为积叶先生治印章,他很是喜欢,一直使用着。

从那以后,我和积叶先生联系一直未间断,成为从未谋面的好朋友。我们经常通信,谈艺术创作,谈书画收藏,谈艺林散叶,谈家庭琐事……他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出版的折页,都会第一时间寄给我;每当新春佳节,都会受到他寄来的自制的明信片,有时还有他全家的合影。他像兄长,每次来信都是用毛笔写在就,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成为那个时期我的精神引领。多年过去了,这些信件被我珍藏在一个特殊的地方,每次打开都泪湿衣襟。

▲罗积叶先生惠赠的全家福

那个时期,书画已经走向市场,可先生每年都会惠赠大作,有时题署上款,有时是穷款的,说是留给我打点人情。家母自幼是孤儿,从来也没过过生日,七十寿辰时,家人商量在母亲节这天给老人祝寿,积叶先生非常赞成我的做法,在第一时间寄来大作祝贺。画上题曰:“源远流长万古长春。母仪七十大寿志贺,宝林学棣雅嘱,积叶画。”小儿冰岩五岁时去沈阳做心脏手术,积叶先生先是来信安慰我,介绍南京医生朋友的建议,又寄来画作,让我当红包送给医护人员。可有谁知道,此时的积叶先生因勤奋作画几近失明,刚刚在南京做完眼科手术,正在术后恢复期。

那些年,积叶先生无偿赠送我的书画作品有十数件,还送给我多件他的学生、著名书画家许宏泉、李有来等人作品,以丰富我的收藏。年春节后,他在来信中提到,计划用几年时间,好好创作一批作品,举办一系列画展,并出版画集。多年间零星写在台历上的“耕云斋艺话”也有十数本,亦开始整理,准备出版。为了报答他对我多年的关爱,我提出求刘廼中先生代请启功先生为他的画集题写书签。积叶先生非常高兴,寄来了新出版的画册,扉页上工工整整敬题了启老上款。这年夏秋之季,刘老夫妇照例去北京看望启老,带去了积叶先生的画册,启老高兴地题写了“罗积叶画集”。当我把签条挂号寄给积叶先生时,他非常高兴,精心给刘老画了一幅六尺整纸的山水,表示感谢。也许积叶先生不知道,此时,我还没有一件启老的墨宝,也从未向刘老提出过奢望。

三惜草堂藏品:罗积叶“源远流长万古长春”

尺寸:45cm×96cm

良师出高徒

罗积叶先生生前是安徽和县幼儿师范美术副教授,是安徽画坛的传奇人物。他非科班出生,却在“文革”期间遇到被“贬”和县的“草圣”林散之老人,被林老悄悄收下为徒。数年间,身处逆境的林老悉心教授他书画技法,并教之安贫乐道、全心创作的道理。此后罗积叶一直安于在学校教书育人,寄情皖南山水之间。我从积叶先生众多回忆林散老的文字中,似乎可以还原他们的师生奇缘。

积叶先生第一次去见林散老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林散老卧室的四壁到处挂着字画,就连晾衣服的竹杆上都搭着字幅,第一次见到林老这么多艺术珍品,罗积叶沉浸在这艺术的海洋里,有些走神。林散老问他的习作带来没有,罗积叶由于画得太差,心情紧张害怕,颤巍巍从包里拿出习作放在林散老的画案上。林散老一一细看讲评,一句也未表扬,说画的屋子像鸡笼,山石像馒头一样呆板,瀑布画得无动态像面条一样挂下来,讲着,时而呵呵大笑,那样子活像一尊弥勒佛,可罗积叶的脸已红到脖颈。老人还不罢休,伸出无名指点着他的脑门,说:“笔无力量,僵直无生气,用墨平淡。再不来,以后就难治了。”也就在这一次,林散老向他详细讲解了自己多年对“文”与“画”关系的理解。老人说:“画画的人一定要读书。中国画走向文人画之后,实际上是诗、书、画、印的四合一的整体。这四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诗中的画,画中和诗。以画入书,以书作画,达到神情韵味高层次的美的境地,它与民间风俗画,更与西方的油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回去一定要用一半的时间读书,一半时间画画,这样就好。”“学画不容易,不光有勤奋精神,更要有好方法。方法不对,难以气候。所谓方法,即有各师指点,有科学头脑,又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不然只能是画匠。”临别时,林散老用铅笔在纸上生重重地写了一行字:“有才气,只要肯用功,路子正,定能出息。”

从那时起,罗积叶跟随林散老学画经历了20余年。每次罗积叶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找林散老,老人除了示范外还给他改画,一笔一划,一点一竖,都极其讲究,一改就是三四个小时,一边改一边讲解。有时,老人还会在改好的画上题跋,如“笔是筋骨,墨是血肉,不知笔墨即不能作画,古人千言万语不离笔墨二字,能领悟用笔用墨之道,则画思过半矣。”这些在画上留下了的几十、数百字的画论,皆是谈自己于中国画的看法和对罗积叶的鼓励。“我常常带一些作品给老人看,请他指点批改,老人慈祥可亲,一一边改边讲,时而夸赞,时而指出缺点关节,但有时大声呵斥批评,那怒目圆睁的样子,十分可怕。”

罗积叶一直将林老师为他改的画视为生命,悬于壁间,时时细细口味,从中得益无穷,绘画上更是一日千里。因了林老的精心教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罗积叶画艺大进,声誉日隆。

三惜草堂藏品:罗积叶“皖南雨后诗意浓”

尺寸:cm×68cm

师古不泥古

和县,古名历阳,人杰地灵。文革期间,林散之先生被“贬”到和县,作为他这样一位文人和艺术家,他的内心是极其丰富的,他需要表达和倾诉,除了笔墨纸砚,当然还要有倾听的对象。年轻的罗积叶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了他的学生,老人对这个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厚爱,后来看到罗积叶在绘画上一日千里的进步,老人高兴地题写了“新安派衍”四个大字。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徽州又称新安)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到现、当代,黄宾虹、汪采白、江兆申等人的作品,成为新安画派的延续。罗积叶是山水大师黄宾虹的再传弟子,他当然明白林散之先生送他“新安派衍”四个字的深意。

罗积叶早期的作品,以临摹黄宾虹为主,水墨交融,极显天赋。后经林散之的精心教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画艺大进。从他90年代赠送我的作品看,其作品既弱化了黄氏山水中线条的主导地位,已经明显有别于他先前作品对于皖南山水具体形象的描绘,却有了一种苍茫与混沌的诗意,在看似乱笔纷披的点厾里,有着画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我突破,笔墨工妙,苍然古色,得宋元之神髓,参造化之妙境,充满着勃勃生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看得出,他在悄悄开始变法了。对于这种变法,有评论家指出:“积叶先生从学散老,又上溯宾翁,故能胎息高古,绝俗超尘。他的画,不以势胜,更多地是展示着精妙笔墨所营造的风韵。欣赏他的画,我常常更注视在局部,沉迷于他的笔墨语言的表达。积叶先生其画,确切地说不是创新,而是对传统的深入。正因为如此,他的画才更具有价值,提醒那些以为中国画已走向穷途末路的人重新审视传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罗积叶先生的画作开始引起画坛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bsfw.com/hbyx/10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