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疾病认识 > 高考前学生常见的纠结心理和产生原因
高考前学生常见的纠结心理和产生原因
还有五十多天就要高考了,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过来人可以轻描淡写,局中人却很难超然物外。想要发挥所长,取得理想成绩,真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本期我就来谈谈高考前同学们的各种纠结心理,以及如何调整心态更有效率的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我们了解产生原因就是明白这些纠结心理是正常的,以及通过了解这些原因之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不断调整自己。下面是高考前3种常见的纠结心理以及产生原因纠结心理一:最后阶段,周围同学都在努力学习,感觉大家都在冲刺,为什么就我状态不好呢?我会不会被赶超?几乎每位高三同学在最后这个阶段内心都上演着类似的大戏:我看周围的同学每天都在哼哧哼哧用功读书,他们为什么就能这么淡定,好像只有我状态不好。要是万一他们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冲刺中超越了我,那我不就前功尽弃了吗?还有同学居然还能谈笑风生、还能出去玩耍,他们一定胸有成竹了……不行,我一定也要加倍努力!哪怕只是坐在那里发呆……你也许并不知道,别人眼中的你,也是无比淡定、无比用功的。你可以不信,不信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产生原因:归因能力的局限人获得控制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归因”,即找出事物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了这个原因,我们就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规避风险。合理归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但有趣的是,大部分人的归因方式都有局限性,我们会认为都是因为那个人、那件事,才把事情搞砸(抑或取得成功),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在心底就有了“应该”与“不应该”的评判,在行动上就会趋近于“应该”而规避“不应该”。只要“不应该”出现,我们就认为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恐慌情绪便随之来临。归因的内容若朝向自己,就会表现为自责、自我贬低,归因的内容朝向外部,就会去找一个“罪魁祸首”。纠结心理二:感觉过去的努力和考试成绩没啥关系经过近一年的复习以及多次模拟考试的“洗礼”,很多同学都会开始怀疑努力和成绩的关系,越是临近考试,这种不可控带来的恐慌会愈加显著。模考考得好的同学担心高考时好运气用光了,模考考得差的同学担心高考时悲剧再次重演,模考成绩呈现“规律”的同学担心正好碰到低谷,模考成绩没“规律”的同学担心是不是高考也会没有规律,那真是太可怕了。无论处于哪个水平、哪种状态的同学,在高考面前,都会有数不清的担忧和纠结,而这份纠结会很大程度挫伤自信和意志力。产生原因:挑战舒适区,必然带来不确定感当一个个体想要升级自己的生活,走向更高的平台时,就必然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迎接挑战,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许多新的、未知的可能,生活的不确定感就会随之增加。面对高考这类重大考试,每个人都在努力挑战舒适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好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感,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每个人都是趋向于稳定、可控、安全的。纠结原因三:不出意外的话,我觉得自己能发挥理想水平,除非……许多同学在考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正常发挥并不是难事,除非考场里碰到发出奇怪声音的考生、除非考试前听到不想听的话、只要考试时生理期别来、只要考试后不要听到对答案的声音……这些包含着“只要”、“除非”的话语,实际上包含着对未知情况的担忧,一旦事情和预期有出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不稳定状态,各种负面情绪也随之产生,不期待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产生原因:归因能力的局限人获得控制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归因”,即找出事物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了这个原因,我们就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规避风险。合理归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但有趣的是,大部分人的归因方式都有局限性,我们会认为都是因为那个人、那件事,才把事情搞砸(抑或取得成功),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在心底就有了“应该”与“不应该”的评判,在行动上就会趋近于“应该”而规避“不应该”。只要“不应该”出现,我们就认为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恐慌情绪便随之来临。归因的内容若朝向自己,就会表现为自责、自我贬低,归因的内容朝向外部,就会去找一个“罪魁祸首”。个人建议: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纠结状态时,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说“……是可以的”。……是可以的努力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是可以的。高考前自己还没有目标是可以的。临近考试感觉无法用功是可以的。出考场时碰到了对答案的朋友是可以的。被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人超过是可以的。我就是这么不合群,感觉周围环境会影响我是可以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暂时做不到说服自己,甚至可以这样想:要马上转变想法对我来说真的好难,这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关键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希望看到的朋友们能够好好分析,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希望这篇文章中的某些看法能帮助到你们。最后希望考生能够顺利考试,高考就是一场考试而已,人生还有许许多多的“考试”,关键是尽力,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