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预防治疗 >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一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一



肩手综合征(RSD)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孪缩,成为康复的阻碍因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简称SHS),是中风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又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偏瘫肢肩痛、手部的水肿和移动时疼痛,甚至在患者的疾病后期出现肌肉萎缩、肌腱收缩,严重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出现肩及手指的永久性畸形。这将会严重限制患者的运动,导致其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它是导致中风患者残疾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也成为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过程中一个很重大阻碍此疾病可直接影响到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减缓其康复的进程。

机理:

古中医文献虽无SHS病名记载,但存在对其症状的描述及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中,SHS属于“萎证”、“偏枯”的范畴。《灵枢》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金匮要略·水气病》提出:“血不利则为水。”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针灸大成》:“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针灸甲乙经》:“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腕急。”以上均是对SHS的认识。

目前从西医角度来看,SH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相对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可能影响人体运动中枢上方的血管运动中枢,使得血管运动神经发生麻痹,从而引发患者肢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导致局部组织的营养发生障碍,进而出现患肢水肿、疼痛,疼痛又进一步刺激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最终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如此恶性循环,故西医又称之“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第Ⅰ期(早期):患手骤然出现肿胀:水肿以手背明显,包括掌指关节和手指,皮肤皱纹消失,水肿处柔软膨隆,向近端止于腕关节,看不清手上的肌腱。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或淡紫色,尤其是患臂垂于体侧时更明显,手温热,有时呈潮湿状,指甲较健侧白或无光泽。关节活动度受限:手被动旋后受限,并常感腕部疼痛;腕背伸受限,当被动增加背伸活动度时及做手负重活动时均可出现疼痛;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看不见骨性隆凸;手指外展严重受阻,双手越来越难以叉握到一起;近端指间关节强直肿大,只能微屈,也不能完全伸直,若被动屈曲,则出现疼痛;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位,不能或只能微屈,若被动屈曲,则出现疼痛并受限。

第Ⅱ期(后期):若早期没有进行正确的治疗,症状会越来越明显,疼痛加重,直至不能忍受任何对手和手指的压力。X线检查可出现骨质的变化。在背侧腕骨连接区的中部,出现明显坚硬的隆凸。

第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未治疗的手变成固定的典型畸形,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活动度则永久丧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bsfw.com/yfzl/202103/12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