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饮食调养 > 下次打人,不要摆那么酷炫的姿势,这样不疼
下次打人,不要摆那么酷炫的姿势,这样不疼
“小时候老爸打我从来只是临身停住,我曾以为他心疼犹豫了。原来他早已洞悉了一切,我还是太年轻。”
有人说到鞭子,就想到了一个力学名词,叫做“鞭打效应”。也叫鞭梢效应。
我们在B点手握鞭子向箭头方向挥舞的时候,为了让A点有更大的速度,在挥舞到一半的时候,B点会突然制动或者往回收,简单地说就像下图: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在B点停止或者回收的时候,这条鞭子的动能依次向末梢的A点传递。由于越往末梢质量越小,所以速度就越大。能量守恒也好动量守恒也好,都没有超纲。
然而关于这一点在实际中的运用,其实还挺复杂的。比如高层建筑的顶端,就存在这样的辫梢效应。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运用更广泛的体育运动。最直观的是网球和乒乓球这种从肩部带动手臂再带动球拍挥舞的动作。
看费天王的大力发球,注意8到13的过程。先挺胸,然后从腰腹开始发力,整个躯干向前挥舞。然后从11开始,费天王开始将肩部和肘部向后收,就像是握鞭子的手突然停住。让末梢的球拍产生更大的动能。
再看另一张,也是一样,最后肩部和肘部会回收。
如果这个不是很清楚,我们来看足球。
贝克汉姆的动作幅度比较大,而且每一次都几乎一样,所以参考价值很强。看第一张图,先把髋部送到前面,然后突然收腹,这样动能就从腹部逐渐传递到小腿,最后小腿发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例子。
这是日本前辈大空翼的大力远射,威力无边,能把球网射穿。但实际运用中,这个姿势并不好发力。
上图的第一行是足球小将的踢球方式,第二行是现实中的发力方式。尽管足球小将的那个姿势看上去好像霸气侧漏的样子,大腿的摆动幅度比第二行大很多。但实际上少了髋部向后收的过程,也就没有了鞭打效应。
少林足球的大力金刚腿也是这样。其实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更强。
画上瘾了,再来一个网球或者乒乓球的……
我涂黑的部分表示侧面。第一行的动作看上去很霸气,所以很多漫画和影视里面都有类似的动作。其实却不一定给力。反之第二行,中途有一个让肩部和肘部制动回收的过程,从而使得末梢能形成更大的动能。
敲黑板划重点:
所以我们经常说,抡圆了给丫一耳光,只是气势上比较解气罢了。有时候并不如一个抖手腕更具杀伤力。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肩部一定要停下来或者收到后面。有时候只是减速或者兜一下就足够。
我们最早运用到这个效应的也许是投掷。
我们看此时投手的肩部已经制动,肘部向前挥动的速度也开始减慢,于是动能传递到了小臂,接下来前臂的大幅度转动中,肘和腕需要的力量并不用太强。
投掷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许恰恰是人类最早开始征服其他动物的奇招。说它博大精深不为过吧?
转载知乎,作者niy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