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饮食调养 >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也该破冰了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也该破冰了
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 http://m.39.net/pf/a_4793225.html
前不久,《音乐周报》发表王洁的文章《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应推行全员导师制》,全文读完,共鸣强烈,不吐不快,我们需要尽快呼吁所有的高等师范类音乐教学转变观念,探索音乐教育类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纵观国内各大师范类院校,其师范类音乐教育都存在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清晰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并不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甚至不能通过教师资格证的社会考试,不仅仅挫伤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而且破灭了很多学生从教的理想,这与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理念有着很重要的因果关系。
一、培养方向定位跑偏,忽略了师范性。
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培养的对象很清楚,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定位应该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照搬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演奏员和歌唱家。中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唱、能够弹、能够讲、能够编导等,专业性不需要非常强,但是必须在课堂、演出、比赛、社团实践等各个方面拿得起放得下。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意识中,依然是以某一项专业优异为荣,这就在日常学习中突出了单一的技能培养。比如学生把自己定义为声乐专业,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弹钢琴,我是声乐专业。”而主修钢琴的学生也把自己只会演奏钢琴曲不会弹伴奏当作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具有单一技能的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会困难重重。
二、实际教学安排不当,弱化了师范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学院对学生技能型的课程非常重视,也会经常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和比赛,每每获奖的学生会特别骄傲,所以院系中的明星一般瞩目的都是声乐大赛、钢琴大赛等获奖者,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追求。而教学类的活动,基本上属于不被重视的课程,例如教法课、教育理论课等,甚至被学生称之为“公修课”。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似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是那么高大,并不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