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主要症状 > 天呐,原来吹空调这么可怕回想消暑老办法
天呐,原来吹空调这么可怕回想消暑老办法
酷暑难耐怎么办?躲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兴许管用,桑拿房速变清凉殿!可是,别看现在吹得欢,小心冬天疾病缠上身!奉劝各位,珍爱生命,远离健康大杀器!
趁着天热,多晒晒太阳
关于夏天养生有个特别有趣的说法,《黄帝内经》中叫做“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漫长的日光和热;“使志无怒”,不要憋着自己,要好好地宣泄自己。每当夏天我们就躲在空调房里,这是个大错误,是最不利于养生的,真正养生一定要不怕热。现在的人都避免晒太阳,都怕晒太阳,这是气血弱的表现。
夏天多出汗才能养身体
《黄帝内经》养生特别强调一点,要求夏天一定要出透汗,皮肤在中医里叫“玄府”,如果夏天养不好,汗出不透,会容易得皮肤病,湿疹特别多。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湿疹多是因为出汗没擦干憋在皮肤里,其实不然,而是因为没出透汗。如果夏天汗没出透,就等于没给身体宣泄的机会。到了秋天贴秋膘之时,人身体需要收获气血,可是身体在夏天时都没“透”,在秋季想收也收不进来。及至冬天该“藏”了,食物要化成能量储存体内,可这个时候身体是“瘪壳”的,也就没有什么内容可藏了。
所以,如果夏天不注意养生,违背人体四季的生理规律,刻意避免出透汗。冬至的时候常会得疾病。
古代有说法叫作“夏不近扇”,就是夏天连扇子都最好不要扇。想想过去的年代,爷爷奶奶辈的人过夏也不过一把大扇子,可是现代人几乎一整天都待在空调房里。其实,吹空调特别可怕,会损伤人的肺。人在外边走,毛孔是敞开的,一进到屋内毛孔会因冷气而闭合,如果再到室外毛孔又会张开,反反复复,皮肤的机能就会损伤从而容易得病,譬如湿疹。因为人体的汗孔没有充分宣泄,同时,又因为肺主皮毛,所以,最终损伤皮毛就会损伤肺。总之,没有大汗淋漓的夏天就等于没过夏天。
出汗学问多多
一滴滴小汗珠也是破解人身体健康与否的密码。中医里特别强调“汗”的表征,知晓“汗”的特点往往就能知晓身体病源所在。比如,有一种人一吃饭,脑门上就特别容易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这就是阳虚。中国古代的相学上还说,一吃饭一喝酒,满脑门儿流汗的人,此生易潦倒。
中医讲,诸阳智慧全在头。出汗必须从头到脚,微微发汗,这才叫最正常的发汗。夏天出汗最好也是从头到脚微微发汗,而不是脸上汗流满面,或者还有人只是胸口以上出汗,那他多半有肾虚。还有一种人腰部以上出汗,而腰部以下不出,这叫“上下不交通”,而身体好的人全身都能够出汗。
脚汗并不尴尬
往往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的脚底特别容易出汗,年龄越大反而不容易出汗,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脚底干裂的原因。
盗汗可怕
汗为心液,盗汗就像有一个蟊贼,偷走了你的汗。盗汗就是晚上睡觉时出汗,头上、身上全是汗,而且床单全是黄颜色。如果这个情况时间有点久,多半是阴阳俱虚,身体大有问题,值得注意。
小孩子出汗不算病
小孩儿,特别是婴幼儿,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快,所以他们一睡觉就容易出汗。怎样判断小孩子身体好与否,关键要看晚上11点以后小孩子的汗是否慢慢停下来。因为11点以后胆气、阳气生发起来,汗就收住了。而成人盗汗恰恰是11点以后开始。
在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几千年里,古人运用其智慧,创造了好多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避暑冰块
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避暑“凉屋”
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至明朝,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避暑食品
清凉爽口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至宋代,秋季养生避暑食品更加品种繁多,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也是一大特点。而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喝凉茶、凉汤,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
心静自凉?
古人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夜热依然年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首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出了怡然自乐的夏日避暑纳凉之景,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修为,却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古代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
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不过天冷才做,倒没有记载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元朝陈基曾说过:“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虽然没加“雪泡”、“冰雪”字样,但不加点冰块,恐怕也说不过去。
古人还发明了瓷枕
表面覆以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
冰镇消暑小吃
《宫女谈往录》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由此可见清宫夏季用冰之一斑。
本文属儒风大家编撰整理或原创约稿系列稿件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在醒目位置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