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肩部挫伤 > 饮食调养 > 职称,你什么时候成为了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职称,你什么时候成为了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如果问近期网络中教育领域讨论最激烈的主题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职称评审”,特别是前期有洛阳、武汉的几位老师自杀悲剧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职称”这个关键词,更是引起了大量教师对职称的口诛笔伐。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当前的职称制度,笔者也认为存在问题。但今天笔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网络中出现的典型言论,进行一点浅薄的理性分析,有赞同,有批判,一家之言而已。一、对当前教师吐糟“职称”的几大“罪状”的理性分析回顾近年老师们对职称的吐糟,笔者归结主要有:(一)岗位设置的“僧多粥少”,引起恶性竞争,破坏和谐?自有了职称制度以来,“僧多粥少”的问题一直是最大的糟点,是职称制度一切问题的根源。特别是高级岗位的比例,即使是在年中小学职称并轨,统一岗位设置比例以后,中小学高级岗位有了不小的提高,高中30%,初中20%,小学8%的岗位比例仍然不能让老师们满意。其实不论岗位比例如何提高,只要设置了岗位职数限制,不能满足教师符合条件就可申报,总是有人会不满意的。从职称制度设置的初衷看,职称晋升制度,为的是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积极开始教学研究,鼓励学校内良性竞争,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如果说由于职称引起了校内竞争,就是破坏学校和谐,制造教师间的矛盾?那只能说明如今的部分教师的功利性太强。一个学校要不要竞争?一团和气的“大锅饭”会是怎样的局面?没有职称引起的竞争,那也一定有其他制度来鼓励竞争,只要有竞争,有利益冲突,有的教师就不淡定了,总认为自己吃亏了,心里就不平衡了。职称评审如是,绩效工资分配亦如是。在职称制度执行的初期,比例更小,竞争更激烈,教师间也没有像现在,一到职称评审季,有些地方举报信件满天飞,相互拆台。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这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只能说这些教师变得现实了,不讲感情了。(二)申报资格取得过程不公平,不能做到优者上庸者下,且学校领导总是拔头筹?由于岗位职数的限制,教师在职称评审工作最难过的关卡应该是怎样使自己在学校内脱颖而出,取得申报资格。在学校评审环节,总听到不少教师反映,往往有优秀的教师评不上职称,不少工作不出色的教师反而评上了,而且学校行政领导总是得先机。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学校的职称制度可能存在片面性,在政策制订时没有通盘考虑,没有广泛征求教师意见。但要说越优秀的教师越可能评不是职称的说法笔者不认同,一方面工作量大,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自己能做充分准备,在学校竞争中一般还是占优势的;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口中的优秀是片面的,不少教师认为,我的教学成绩好,我就是优秀的,不否认,教学成绩是衡量一名教师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至于学校行政人员在学校职称评审中占了有利地位,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不否认行政人员在信息接收方面比教师要灵通,所以在一些评比、表彰中可能有些“以权谋私”的现象,但更不能否认,大部分行政人员是从优秀教师中提拔的,有的在做教师时就已经取得了相应职称,即使在行政岗位再申报高一级职称,只要他没有离开教学一线,那也是与教师同一标准竞争得到的资格。如果非得说他占了什么先机,可能正是由于行政工作经验,使他们比普通老师更懂得经营。(三)申报条件设置不科学,逼得教师造假许多教师认为,职称评审条件中的论文、获奖等条件,使得买论文、走关系盛行。现实中是有许多教师为了能达到职称评审条件,花钱买论文,在一些业务比赛中走关系。但不能将其归罪于职称。职称,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一项制度,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估,标准不应只是教学成绩。《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在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所以写作、研究等能力也应是一名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而我们不少老师缺乏学习,喜欢走捷径,甚至不惜造假,这非职称之罪,这是教师自身得修炼。还有一些教师所谓的自命清高,说自己不屑去做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总认为自己的教学成绩很好,自己就是一名好教师。这不是清高,这是对“教育”认识的浅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当然笔者也认为申报条件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每位评高级的教师材料中每学期要一节校际公开课,这就不现实,所以教师们也只有造假了。看似是促校际交流,但每学期都需要就教条了,而且校际交流是学校的事,让教师来承担后果就不应该。(四)评审过程的不透明,滋生腐败一到职称评审的时候,常常就能听到某某地方职称评审需要找人,不找人就通不过,甚至某些地方还流传明码标价,一级需多少钱、高级需多少钱,找了人评审材料袋都不用打开,职审过程就是在那些没找关系的教师材料中去找茬。虽然是道听途说,但笔者也认为这不是空穴来风。这必须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这会成让更多教师反感职称评审工作,让职称评审工作不仅起不到激励教师的作用,而会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五)职称工资差距大,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由于职称工资的存在,使得教师工资水平差距较大,而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越年青的人,工作量越大,而30%奖励性绩效比例过小,调节功能有限,完全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于是有教师建议,取消职称工资,按教龄和工作业绩发工资。对于教师待遇分配问题,笔者认为是当前教育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职称造成的。如果真按教师们提的意见,按教龄来发工资,其实现在造成教师工资收入差距的职称工资只占了一部分,很大的原因就是教龄长,定期增长的星级工资多造成的。如果单纯地按工作业绩,工作业绩如何评价、谁来评价?很难操作。即使是现在才30%比例的奖励性绩效,让教师们意见都很大,如果将此项权限全部交给学校,很难保证分配的科学性。而且如果真的取消了职称工资,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就不大了,到时谁会在意能不能评上职称?(六)评上高级,船到码头车到站,拿着高工资不做事当前,有教师评上高级就不认真工作,不愿意多带课。这种情况应该有,但不会是所有高级教师都这样,我们敬业、有情怀的教师还是占主流。即使有这样的情况,这也不是职称制度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学校管理制度出了问题,是整个教师激励机制出了问题。二、职称问题的消极效应需重视,给予教师爱护虽然说,许多网络中流传的教师对职称的意见和看法,在笔者看来都有其片面性,但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必须引起重视。当职称制度起不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时,当许多老师对职称制度都有意见时,完善制度是唯一的出路。为此,笔者认为从学校到主管部门,至少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让职称制度更完善、更科学,更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利益。(一)把好职称评审的初始环节,给教师充分话语权学校作为职称评审的关键部门,虽然没有左右职称制度的能力,但在现有的制度下,如何让学校的职称申报资格的认定更合理,是把好职称评审工作,减少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的每一次制度的制订和修改,都需要广泛的征求意见,给每一位老师充分的话语权,让教师们自己去找各项评价指标的平衡点,如教龄的权重,工作量、教学效果、教育成果的权重等。制度不可能让每一位老师满意,但一定要让大部分老师满意。(二)职称评审条件更切实际,倾听教师心声虽然近年来各地职称评审条件均在优化,但仍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地方,如公开课、特别是校际公开课的节数,看似鼓励教研活动,但多了就假了;如班主任工作材料,看似鼓励教师要当班主任,但很多时候班主任的聘任的主导权在学校;再比如培养青年教师,不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吗?职称评审,通过申报条件的设置,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鼓励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大方向没错,但这一切的管理和落实是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职称评审作为一个专业技术水平的认定,有越俎代庖之嫌。(三)加强职称评审过程管理,杜绝权力任性在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体制下,教师在学校取得申报资格就非常不容易,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教师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时的确不应该有太多人为因素。也许有人说,不让你通过肯定有不让通过的理由,这一点笔者相信,就材料找几个问题都找不出还叫专家?但谁能保证通过的材料就没问题,是不是一杆尺子量到底的?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在职称评审中人为设置不通过率,那更是任性用权了。因此,作为主管部门,要从爱护教师,理解一线教师不容易的角度去开展工作。虽然像许多教师呼吁的职称评审应取消,改为自然晋升不现实,但至少可以实行“达标性”评审,资格条件、能力条件等各项达到标准就可以通过。这也是减少评审过程中的权力腐败的有效方法。(四)资格取得社会化,岗位聘任动态管理笔者一直理解“职称”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认定,教师符合了哪一类职称的条件,就应该有权力得到认可。由于岗位职数限制,使得许多教师有资格申报高一级职称,但失去了机会,而且由于每一次的职称改革初期,使得少数教师得红利,让职称评审还得靠运气。像这两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并轨,小学老师就走运了,因为刚执行小学老师能评高级,岗位多,竞争小,但再过一两年,所有高级岗位都用完了,后面的老师就只有痴痴地等了。在职称评聘结合,职称与教师工资待遇挂钩的现状下,是不是可以资格和聘任分离,资格取得社会化,符合条件就可以申报,而聘任实行动态管理,在同一级岗位内的不同等次中动态管理,能上就能下。这样既没有剥夺教师得到技术认可的权力,又进一步鼓励了竞争,也解决了有高级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现象。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省市,对职称评审工作改革不断,如向一线教师倾斜,向乡村教师倾斜等,今年更有不少省份对部分特殊人员打破岗位限制的做法,都说明主管部门不是没听到教师们的呼声,只是希望步子迈得更大点,改革的红利更多点。但我们教师们,是不是也需要更理性点呢?